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车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车床网> 行业资讯>中信重工:大国工匠的熔炉
中信重工:大国工匠的熔炉
2017-6-23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作者:-

   几年来,大国工匠成为风靡全国的热词。弘扬工匠精神,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强大动力。
 
  今年,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大工匠、铸锻厂冶炼车间50T电炉班班长杨金安“名利双收”,先后揽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原大工匠、河洛大工匠三项荣誉,奖金总额达9万元。
 
  作为“明星”工匠,杨金安从高中毕业至今,33年如一日,坚守热、脏、累的炼钢一线,带领创客团队,创新优化炼钢工艺,完成诸多重大课题。
 
  不只是有杨金安,全国劳动模范刘新安,“大块头上秀细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志强,被称为“争气机”的世界最大18500吨油压机的守护神张朝阳,还有“要做一根焊条,把自己的光和热熔化在行动中”的党朝阳,对话大国总理的大工匠张东亮……中信重工可谓群星璀璨、劳模辈出。
 
  熔炼:从薪火相传到系统培养
 
  大工业需要大工匠,大工匠在大工业中更容易成长起来。
 
  1958年,由焦裕禄带领洛矿工友制造的新中国第一台Φ2.5米双筒提升机,在观音堂煤矿“服役”了长达49年,这一精心匠作,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如今,它被重新迎了回来,静静地陈列在焦裕禄大道上,像一座丰碑激励着更多的中信重工人。
 
  实际上,从60年代“女工能顶半边天”的刘玉华姑娘组,到困难时期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万斤钉精神”,再到以闫光明、刘新安为代表的新一代中信重工人,一代又一代洛矿人薪火相传,传递着工匠精神的火炬。中信重工的红色基因和厚实的文化积淀,正是我们弘扬工匠精神的优势和底蕴所在。
 
  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很多已经达到国际前列,但却有相当多的前沿技术没有转化为优质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技术转化的高技能操作人员。
  企业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涌现出来的劳模工匠,虽然起到了示范带头和旗帜引领作用,但是却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建立工匠培养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着力优化工匠成长环境,筑牢中国制造发展根基,正是中信重工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2007年,中信重工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席员工评聘工作,把员工队伍中的高技能、高素质工人命名为“首席员工”,正式开始实施“金蓝领”工程。
 
  2013年,中信重工又依托“金蓝领”工程,建立起了大工匠评聘制度。以首批5名大工匠评聘和5个“大工匠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为契机,中信重工加快实现“十、百、千”目标,即:培养十个大工匠、一百个高级技师,一千个技师、高级工,努力打造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工匠制度的设立,是中信重工的主动选择,又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既为公司一线员工提供了一条新型的职业成长通道,又为打造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人才保障。
 
  大工匠已经成为中信重工广大员工职业成长的重要指引。在中信重工今年的首席员工评定中,大工匠张朝阳的徒弟陈斐被授予2017年度“首席员工”,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首席员工。
 
  陈斐自2008年进入中信重工以来,始终坚守在设备大修钳工的岗位上,向维修实践学习,向大工匠张朝阳学习,向书本理论学习,在中信重工这个大熔炉里面不断磨练自己的能力。2014年,陈斐在洛阳市青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比赛中获得了全市第二,也因此破格晋升为钳工技师;2016年9月底,陈斐参加中信集团生产型子公司技能大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同时被授予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在广大青年员工中脱颖而出。
 
  在新一轮中信重工金蓝领工程年度超高级技能等级晋升人选公示中,中信重工锻压高手、世界最先进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的操作者———郭卫东成为了一名新的大工匠。郭卫东自2007年至今一直是中信重工首席员工,也就是金牌首席员工,2013年被评为高级技师,长期负责各类高端锻件生产任务,多次获得各级劳模荣誉。此次被选聘为大工匠,可谓实至名归。
 
  以大工匠工作站领衔建立的22个工人创客群,覆盖了中信重工冶炼、热处理、锻造、加工等12个主要技术工种,直接参与者逾500人,间接带动4000多名一线员工参与创新攻关。
 
  与培育工匠相对应的,是中信重工所形成的强烈的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家老牌工业企业,中信重工一贯重视生产劳动和高技能人才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企业氛围。
 
  担当:大工匠打造大国重器
 
  中信重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打造了全球稀缺的高端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急需一批能够熟练掌握高端装备的技术人才为支撑,大工匠就是高技能人才的集中代表。
  
  通过以大工匠、劳模工作室为引领的各类创客活动,优化工艺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形成典型工艺规范、固化创新成果、塑造大工匠精神,中信重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全国劳动模范、刘新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掌舵者———刘新安,凝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编写了《刘新安工作法》,工作法一出,机加工方面的广大员工争相传阅,成为一本指引中信重工一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的“宝典”。很多青年员工在《刘新安工作法》的指引下,成长为岗位的行家里手。
 
  大工匠杨金安,舀一小勺钢水往地上一泼,根据发叉量,就能判断出钢水碳含量,根据放渣亮度,就能说出钢水的温度。2014年,杨金安就总结出了《百吨级以上加氢用钢冶炼、浇铸操作法》,2015年又总结出了《300吨级以上加氢用钢冶炼浇铸操作法》,不断补充、完善并把加氢钢的生产经验固化下来,进而指导生产实践。今年3月,杨金安和他的团队又成功突破了加氢反应器管板锻件的冶炼技术难题,连续生产出直径达7.8米的超大直径加氢管板锻件。中信重工已成为国内少数能提供大型石化领域专用加氢锻件的企业之一。
 
  2017年5月5日,大飞机首飞成功,这架C919大飞机用的铝合金板材,便是由中信重工制造的12000吨航空级铝合金板材张力拉伸机生产的。“大飞机项目”拉伸机生产时,长8米、重达200多吨机架加工,深达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圆弧,成了整个加工的难点。当工友都因震刀严重而束手无策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大工匠谭志强创新采用“迂回法”,即先用小刀盘切开小口,再将大刀盘伸进斜槽半精加工,最后再用小刀盘,完美解决难题。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谭志强指导青年员工钻研攻关,所带领的矿山厂重数车间龙门铣班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除了依次突破各个生产难题,中信重工的主打产品也在工匠精神的带动下不断刷新成绩单。
  
  以矿物磨机为例:过去,直径超过5米的大型磨机生产一直由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一般需要30个月才能交货。而现在,中信重工仅用5、6个月就能生产出来。从中澳铁矿项目世界最大球磨机、半自磨机项目起步,中信重工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矿用磨机供应商和服务商。中信重工凭借“矿物磨机”,上榜国家工信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信重工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余热发电领域,技术专家彭岩带领的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研究团队,累计签订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合同金额超过70亿元。“彭专家”是人们对中信重工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创客团队首席技术专家彭岩的尊称。由于他在低温余热利用方面的突出成就,现在只要是跟余热发电有关的会议,无论政府的还是行业的,都要叫上他,否则大家就会认为这个会议的分量不够。
 
  凭借大工匠等各类创客群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积累与装备提升,中信重工积极担当各类国家重点项目:一个个国家重点产品从这里诞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国产航母到大飞机,从核电锻件到加氢产品,从回旋加速器到景洪升船机,从矿物磨机到建材产品,从余热发电到智能装备……凡国家之所需,莫不全力而为。
  
  当前,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正在中信重工如火如荼地开展。从涌现劳模工匠,到系统培养大工匠,再到全面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中信重工致力借助此举使每名员工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和教育,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努力为中国制造做出更大贡献。公司技术、营销、生产、管理各系统逐条对照中信重工工匠精神,切合系统工作特点,形成了涵盖系统全员的行为规范。
 
  与此同时,中信重工各单位组织形式多样的“工匠大讲堂”、“工匠讲堂”活动,采取课堂授课与现场讲解结合的方式,介绍各自工种先进操作经验和创新成果。
 
  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中信重工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承地、弘扬地,通过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必将率先走进“质量时代”,必将通过品质提升来赢得未来。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