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车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车床网> 行业资讯>工业机器人会在2018年全面占领制造业吗?
工业机器人会在2018年全面占领制造业吗?
2018-4-8  来源: 科技新发现   作者:-



 

      中学时候的政治课本,描述资本主义制度最主要的缺陷之一就是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相信大家都记得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波及全球。美国向来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家,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制造业每生产100件电子产品,就有17件送到了美国去,一旦美利坚人民的裤腰带紧了,全世界都要跟着遭罪,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小制造业大批量倒闭,巨型制造业大规模裁员,给企业和员工都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一方面员工需要另谋高就,需要面对从头再来之尴尬,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又从未给员工高端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企业主要面对“人走和人留”的问题,消化琳琅满目的负面情绪,聚众闹事、打砸、自杀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有些苦不堪言。

      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现在距离2008年正好10年,于是,专家纷纷预测2018年会重现“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持续时间特别长”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全球制造业可能会再次出现 “哀鸿遍野”的状况,特别是在中国、印度等地的制造业,又要面对新一轮的“人走和人留”,但过去的十年,制造业也并非坐以待毙,早就开始转型,要么在Business model上做调整,要么在流程管制、成本构成方面做创新改善,其中,自动化是最重要举措之一,也正因中国制造业强劲的机器人需求,大大拉高了日本、欧美机器人的订单。

      机械自动 让工人阶级再不是救世主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工业机器人巨头纳博特斯克准备投资50亿日元,在中国兴建工厂,预计每年向中国市场输出10万台工业机器人。目前,纳博特思克占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大约60%份额,且在持续增长之中,他们坚定地认为,中国制造之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正在快速扩大,有望在2~3年内超越美国,事实上,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几乎让中国制造业遭受了灭顶之灾,机器换人、腾龙换鸟成了中国制造活下去的必由之路,哪怕是一条条并不美观的机械手臂,都忘乎所以地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

      起源于日本的流水线模式,可谓经典,把一项复杂工作分解成上百项的简单工作,比如生产一件衣服,会有专门的女工缝一只扣子或装个拉链,效率被拉升到极致,事实上,流水线设计的初衷正是“建制完美的系统流程,让员工本身的技能变得无足轻重”,这种模式于上世纪获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流水线一度风靡全球,也由此衍生出琳琅满目的工厂管理学说,例如生产线UPH平衡率、ECRS工具、WIP库存管理等等,但流水线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模式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被降到最低,员工变成了“会行走”的工具,渐渐地,流水线工人会变得愚蠢,笨到人类所能达到的极点。西方学者重点强调:流水线工人变得愚蠢是在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完成的,犹如蜘蛛结网、病毒传播、细菌繁殖,经年累月又无从察觉,而一旦察觉,又没有补救机会…也正因如此,全世界的年轻人开始讨厌进入制造业,尤其不喜欢流水线式的工作,欧洲、美国最先摒弃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输出了大量的品牌和代工订单;自上世纪60年代,日本、台湾等地区开始用工业化机器取代自然人工,且出现了一大批思维领先,技术先进的机器人企业,唯有中国大陆,经历过黄金10年之后,依旧不能走出“劳动密集型”模式,有技术的原因,也有制度、国情的原因。



      人类是伟大的,也是麻烦的,充满着欲望,笔者的父辈尚能兢兢业业地坐在流水线上,像狗一样工作,像狗一样听话,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则充满着欲望,他们迫不得已坐在流水线上,多半是因缺乏必要的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悖论在于,流水线又给不了工作技能,更给不了他们向上流动的通道,加之,工作枯燥、单调,车间内充满着戾气和烦躁,这种情绪如果转化成液体的话,一定会成为一条条巨大的污水河或者臭水沟。管理这样的一个群体,非常困难,需要负担其食宿、娱乐、情感等问题,订单充足时,一切的问题只是疲惫,订单不充足时,则是制造业最难捱的时刻,无所事事之人不仅要消耗企业运营成本,而且最容易出现问题,不幸的是,制造业的订单向来有“看天吃饭”的尴尬,如果再碰上一些吸血鬼式的客户,吸血鬼式的市场,制造业盈利就更加困难了。

      兢兢业业,机器换人才是正途

      显然,地球需要运转,不可能没有制造业,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实体制造业就更显得不可或缺。面对制造业的窘境,一方面,企业主正忙着向印度、越南、巴西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移转,那里的劳动资源丰富,大家都渴望奔小康,正如90年代初的中国,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饱暖思淫欲,人们在完成小康生活之后,势必也会开始讨厌制造业,更何况,印度、越南的工人常常有着“效率不高、慵懒自大、喜欢祷告”等毛病,事实上,相比于迁徙第三世界国家,更靠谱的改革路应该是:机器换人。



      众所周知,机器人的存在意义就是完成人类干不了和不想干的工作,相比之下,那些人类不想做的工作对机器人更具挑战性。其实,机器人并不一定要有一张人脸或者躯壳,有时候只是一条机械手臂就能解决制造业的大问题。

      笔者有位制造业的朋友,常常聊起他们车间的变化,一个主旋律就是构建半自动化生产线:一个弯曲而强壮的机械手臂,能精准地取出螺丝,然后,按照设定好的扭力送入螺丝孔,此前采用人工,常有螺丝滑牙或者不够紧的状况,造成良品率低下;简陋的机器台加上一只准手臂,就能精准地贴好标签,更高端的则是加入了高清摄像机,通过高倍取像,图片分析来获取参数,再给机器发出执行的命令,朋友最喜欢扫描类机器人,他从事电子产品制造生产,每一台产品都要求没有任何瑕疵,此前需要人工用眼睛来逐步识别,一整天下来,流水线员工头晕眼花,还有站岗机器,也开始逐渐取代安保人员...显然,这些机器人会抢走一些人的饭碗,但同样会创造出新的岗位,比如自动化软硬件设计、维护人员,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正如汽车的出现,消灭了黄包车夫,却创造出“老司机”这个岗位。

      时代在变,苦哈哈的制造业也应求新求变,机器取代人工是大势所趋,不仅惠及企业成本,更倒逼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没有点艺术细胞或者高端的专业技能,在未来是绝难生存的。容易的工作都要交给机器,管理、决策、情感类的工作,尚需要人类深度挖掘,20年后,我们不一样。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