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车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车床网> 行业资讯>2018-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分析
2018-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分析
2018-4-26  来源:转载  作者:-


       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6年4月,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 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1年)》。《规划》提出,五年内形成我国自己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并列出了针对性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中国机器人行业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释放、国家政策红利凸显、资本市场助推的机遇叠加期,机器人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及系统集成、下游应用领域的投资潜力巨大。

     (二)协作机器人发展迅速

      在2017年11月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机器人领域的相关展览和技术展示传递出行业发展的多个新动向:小型化、轻量型、协作机器人正在成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新趋势,中小企业借力协作机器人迈向工业4.0成为推动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机协作将更精准助力智能制造。

      遨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会上发布了3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工业协作机器人,这些协作机器人从控制器、软件、操作系统到算法都是自主研发,突破了包含控制系统、末端执行器、电机、传感器等技术瓶颈,关键部件实现了全国产化。

       2016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2,300台,同比增长109.09%;市场规模达3.6亿元。2014年至2016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及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5.79%和68.94%。

     (三)已形成产业集聚区

      我国工业机器人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较早,实力雄厚,发展水平较高,四大家族、国内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于此都有所分布。珠三角地区控制系统占有优势,广州数控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年产销数控系统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1/2份额;此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珠三角地区市场应用空间大。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哈尔滨、沈阳为代表,科研实力较强,研究机构众多;国内代表企业有沈阳新松、哈工大机器人、哈博实等,均属于行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明显。中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不甘人后,近年来借助外部科技资源,发展势头强劲,行业龙头企业埃夫特从无到有再变强,骨干企业也快速发展;研究机构偏少,本地科研资源稍显不足。

      (四)下游制造业企业产业升级的需求

     当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实现了精细化生产,从生产、检测到仓储、包装,全程采用自动化设备,以保障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多数仍处于自动化的早期阶段,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稳定性也有较大的待改进空间。随着未来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我国工业制造也将朝着集约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产业升级,自动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亦将会逐步释放。

      (五)机器换人

      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慢慢弱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转移。印度为吸引外资制定了较中国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而其专业人才的质量也不在中国之下,两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很激烈。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促进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尤其是在健康危害和危险作业环境、重复繁重劳动、智能采样分析等岗位推广一批专业机器人。近年来,“机器换人”热潮正在席卷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地区。


      不利因素

     (一)自主创新能力还需加强

     尽管我国基本掌握了本体设计制造、控制系统软硬件、运动规划等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但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缺乏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成果和创新理念,缺乏面向企业及市场需求的问题依然突出;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方面的技术差距尤为突出,长期依赖进口。

     (二)企业成本压力大

     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企业成本压力大。2015年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美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大,比之于外企,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

     (三)产量跟不上销量

     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各企业需求量很大,但是企业的产量还是远远不够。即使龙头企业沈阳新松2016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0.3亿元,但与安川、发那科、库卡等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的外企来比,仍然偏小。


     工业机器人销量预测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5.7万台,同比增长了55%;2015年,销量达到6.8万台,同比增长19%;2016年,销量达到近9万台。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2.7万台,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24%,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9.3万台。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测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亿美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2.73%,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0.6亿美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测
  
  
     文章素材摘自:中投投资咨询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