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车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车床网> 行业资讯>从“不平衡”中求发展,从“不充分”处求突破——机床行业转型升级之路
从“不平衡”中求发展,从“不充分”处求突破——机床行业转型升级之路
2018-12-19  来源:-  作者:-


        机床行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加快机床行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制造强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科学论断,也是我们思考谋划新时代发展的理论基础。由此中央提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厘清机床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表现,有利于我们找准症结,精准施策,推动机床行业沿着正确方向转型升级。关于机床行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分析,以及“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分析行情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循。在“不平衡、不充分”之处着力,可以加快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机床行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机床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整体的结构性矛盾中,重点是梳理和分析机床行业发展的协调性与均衡性问题。

        1.行业整体发展“大与强”的不平衡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机床生产国,2016年我国机床产值233亿美元,约占世界机床总产值的30%;机床消费279亿美元,约占世界机床总消费的30%。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进口75亿美元,机床进口额约占我国总消费的27%。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机床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但不是机床强国。主要表现在,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缺乏强有力的机床集团和优势品牌,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据专家分析,关于产业总体竞争力方面,我国与机床强国如德国、日本、瑞士、美国等比较,还存在相当差距。具体表现:如2009年开始至今,我国已连续8年成为世界金属加工机床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同时也是全球机床进口第一大国,产业大而不强、品种多而不精、发展快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

        2.机床产能规模与技术结构不平衡

        2016年,我国生产金属加工机床80.5万台,其中数控机床23.8万台;我国机床产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机床产能潜力更为可观。但除了少量产品外,机床产品整体上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当前国内机床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国产低端机床产能严重过剩。例如:2016年我国进口加工中心21026台,进口额27.5亿美元,其中进口卧式加工中心2284台,而当年国产卧式加工中心仅千余台。2016年进口铣车复合加工中心117台,进口额6659万美元;进口数控工具磨床1286台,进口额1.63亿美元;以上两种高档数控机床的进口数量也远远超过国产数量。我国数控龙门加工中心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2016年进口高档数控龙门加工中心488台,进口额达到2.3亿美元。又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重型机床、经济型数控车床和通用型低档加工中心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二分之一。

        3.机床主机与重点配套件发展不平衡

        机床主机与重点配套件发展不平衡,基础技术及工艺与零部件发展滞后于主机,已经严重制约了数控机床主机的发展。

        2016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主机产值达到233亿美元,专家按照重点配套件占主机价值量30%进行宏观估算,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等主要配套件总产值70亿美元左右。据海关资料,2016年进口机床功能部件、数控系统、切削刀具、量具量仪、磨料磨具共计43亿美元。高档功能部件和高档数控系统以及大功率电主轴、直线电机和力矩电机等从德国、瑞士、日本进口,中档功能部件从中国台湾大量进口配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在国产数控系统中,西门子和发那科在国内的控股企业产品还占有很大比例。在进口功能部件中,高档刀库、精密数控转台、数控动力刀架、数控双摆角铣头、高精度丝杠和导轨进口比例尤为可观。

        4.企业结构不平衡

        据统计资料,2016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生产企业1305家,主营业务收入2602亿元,平均每家为1.99亿元;其中排名前4位的是:沈阳机床集团155亿元,大连机床集团公司129亿元,秦川机床工具集团50亿元,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43亿元。

        我国机床行业企业结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大中型企业偏多,特别是“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偏多,而“专、特、精”企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企业(软件技术、自动化成套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企业)尤为缺乏。

        现代机床工业生产经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多品种、小批量、“量体裁衣”和成套供应,企业有效组织规模和形式是专业性强的精悍企业组合。纵观世界机床强国,其机床行业一般由几家实力强大的机床集团领衔,其他为大量的“专、特、精”企业支撑局面。据有关资料显示,如德国、日本、美国机床企业平均人数约为214人、285人和60人。瑞士机床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2016年瑞士机床行业从业人员10605人,瑞士机床协会会员企业77家,机床企业平均职工人数138人。2016年,瑞士机床工业总产额39.9亿瑞郎,平均每家企业总产额5122万瑞郎(相当于人民币3.47亿元)。

        机床行业发展“不充分”的主要体现

        行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展形式和手段的运用程度上,分析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从而研究如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1.科技创新对行业进步作用不充分

        当前,机床行业科技创新“不充分”与我国大机械行业基本相似,主要表现为:科技开发与投入不充分,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缺失,设计与成套集成能力欠缺,处在价值链低端;两化融合、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充分,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化工厂等进展不快,先进试验检测加工等专用设备匮乏等。总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机床行业整体进步中发挥尚不够充分。如以高速、高精、复合、智能等为特征的高档数控机床关键技术虽然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一批共性、基础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也有了新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关键技术,如: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动态综合补偿技术、多轴联动和复合加工技术、智能化技术、高精度直驱技术、可靠性技术等尚需进一步突破,有些重大技术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路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缺乏高新技术支撑。

        2.人才资源发挥不充分

        从机床行业总体来看,人才资源总量来源相对缺乏,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才来源缺乏,培养不足,人才资源发挥不充分,人才对行业发展贡献率有待提高。特别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各类高端人才如高层次管理人才、领军型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新兴技术如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制造金融服务等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匮乏。目前机床制造企业尖锐的问题是技术工人、高级技师特别是掌握当代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新时代的高级技工队伍十分缺乏,严重影响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不充分,工匠精神的传播、培育与行业氛围营造不够,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推进有待深入。“大国工匠”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充分发掘行业人才资源是实现机床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

        3.产品质量保证不充分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已经有了一定提高,对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产品“有多有少、有长有短”,品种数量多,但质量和可靠性不高、知名品牌少,产品质量保证不充分。

        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例如:机床早期故障率较高,精度稳定性周期短,工程能力系数(CPK值)、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等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尚有一定差距。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解决深层次的质量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4.服务型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充分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机床行业企业一般重视提供通用的单机产品,忽视对用户生产工艺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的了解和研究。服务型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充分,服务型制造收入占比普遍不高,生产销售模式创新不足,投资效益和盈利能力较低;融合发展不充分,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不足,与上下游产业、金融行业等跨界融合发展不足;现代制造业服务水平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服务也是生产力。需要加快行业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延伸机床工具企业经营链,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包括提供机床、刀具、模具、夹具、检测器具、物流配套、工艺和编程等在内的整套交钥匙方案。大力开发数控加工应用软件和技术,包括加工策略、参数化高效编程、加工仿真程序和模型、自适应加工技术、实时监控和补偿技术、故障诊断和识别软件等,从而提高数控机床加工效率、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倡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即:加工方案设计—提供设备及安装调试—技术培训—预防性维修保养—故障诊断和远程服务—备件供应—机床检修—机床改造和再制造等。制造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出附加值高的特征,机床工具行业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传统服务的改造和升级。

        加快行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综上所述的“不平衡”、“不充分”反映了机床行业发展的软肋,因为“不平衡”,所以要“调结构”;发现了“不充分”之处,就明确了要在哪里“补短板”。从“机床大国”向“机床强国”转化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抑制过剩的低档产品生产,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替代进口,是市场对机床产品结构调整的总要求;加快发展高档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是行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主攻方向;在发展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大力推动“专、特、精”小巨人企业发展,这是企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从“不平衡”向“基本平衡”方向发展,这是涉及行业发展战略层面的调整,需要国家和行业整体的努力。

        从发展“不充分”走向“相对充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产品质量保证”和“服务型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对转型升级的作用,涉及行业发展战术层面的调整,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加快战术层面的调整将推动行业战略调整的进程。

        我们追求的是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的科学发展。解决了现阶段的“不平衡、不充分”,肯定会在新的领域出现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全行业将需继续进行新的结构调整和补短板。正是在这一反复进行、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机床行业将逐渐逼近和最终实现“由大变强”的中国梦。

        发挥企业转型升级的主体作用

        当前,机床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出矛盾是低档机床生产能力过剩和高档数控机床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机床行业转型升级之路在何处?路在脚下——从“不平衡”中求发展,从“不充分”处求突破。由于各个企业的“不平衡”、“不充分”情况不同,转型升级要因企而异,要对症下药,一企一策,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能专则专,能精则精,能大则大,务求实效。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企业强则行业强,机床强则国家强。在国家宏观政策扶持下,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发展战略和策略,发挥转型升级的主体作用。通过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优化结构和提质增效,提升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和产业竞争力,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向机床强国迈进。

 邵钦作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