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点击 进入企业管理  |   申请VIP  |   退出登录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特种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螺纹加工机床 电火花

北一数控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数控磨床

      用户频道: 应用案例 |  汽车 |  模具 |  船舶 |  电工电力 |  工程机械 |  航空航天 |  仪器仪表 |  通用机械 |  轨道交通
您现在的位置:数控机床市场网>模具>行业资讯
两岸学者齐聚长安共探“装备中国”之路
2011-12-31 00:00:00.0  来源:  作者:

       模具业被称为“工业之母”。统计显示,2006年广东省模具业稳居全国模具行业第一,产值近200亿元,产值和销售额约占全国一半。而位于珠三角中心位置、广深黄金走廊的东莞长安镇,2006年五金模具年产值近50亿元,形成了明显的规模和集群效应。2005年,长安镇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颁发的唯一的“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称号。

 

    然而,在这一系列令人炫目的成绩面前,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我国虽然是一个模具生产大国,但模具工业发展较晚,跟国际水平和工业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模具工业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方面,每年尚需大量进口,2005年就进口模具20.68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随主机和生产线作为附件进口的模具。

 

    如何让我国模具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从今日到5月17日,来自海峡两岸的一批顶尖专家学者齐聚长安,通过高峰论坛的形式,共同探讨中国模具产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本报讯今天上午,来自海峡两岸模具界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齐聚位于长安镇的东莞聚和国际机械模具五金城,参加为期三天的2007首届海峡两岸模具技术(东莞)高峰论坛。业界普遍认为,两岸炎黄子孙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有着“工业之母”之称的模具业,必将推动中国模具技术的革新和模具产业的升级,进而推动中国装备业的发展。

 

    国内模具工业深层次问题亟需解决

 

    昨日,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永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十五”期间中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中国模具生产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产需两旺。与此同时,行业综合水平落后的面貌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待解决。据悉,目前国内模具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不够合理。中国模具生产厂中多数是自产自配的工模具车间(分厂),专业模具厂也大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国外模具企业大多是“小而专”、“小而精”。中国模具自产自配比例高达50%以上,国外70%以上是商品模具。国内模具总量中属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比例只有30%左右,国外在50%以上。2003年模具进出口之比为4:1,进出口相抵后的净进口为10.3亿美元,是净进口量最大的国家。

 

    此外,模具产品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总体上比国际先进水平低许多,而模具生产周期却要比国际先进水平长许多。产品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精度、型腔表面粗糙度、寿命及模具的复杂程度上;工艺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设计、加工、工艺装备等方面。开发能力弱,经济效益欠佳。中国模具企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水平也较低,不重视产品开发,在市场中常处于被动地位。国内每个职工平均每年创造模具产值约合1万美元左右,而模具工业发达国家大多是15万—20万美元,有的甚至达到25万—30万美元。

 

    海峡两岸学者同为模具业献策

 

    那么,上述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笔者昨日从长安镇了解到,来自海峡两岸的数十位顶尖专家学者将对此展开讨论。据悉,为加强祖国大陆同台湾地区在模具高新技术领域的交流,促进两岸模具专家在模具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华中科技大学、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台湾高苑科技大学、东莞联冠集团联合举办“2007年海峡两岸模具技术高峰论坛”活动。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创新、合作、共赢。

 

    主办方表示,活动时间从5月15日(星期二)到5月17日(星期四),共计3天。在这三天时间里,在大陆模具界和台湾模具界有着极高声誉的华中科技大学和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台湾高苑科技大学的顶尖学者教授,将分别讲授塑料模CAE技术、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两岸模具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光电塑胶模具之发展、模具企业信息化等内容。

   

    昨日主办方统计,已经有上百家来自长安以及珠三角的模具企业报名参加此次论坛。由于本次活动是政府支持模具产业优化升级之项目,旨在加强大陆同台湾地区在模具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引进国际模具技术最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属科技推广服务,因此,不向参加论坛的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据介绍,本次莅临高峰论坛的知名专家学者将带来新技术、新信息,而现在很多企业对行业的最新技术了解不够,因此通过这个论坛,可以让企业在技术上开阔眼界,了解行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业界普遍看好本次论坛,并认为该论坛对于中国模具产业将会起到提升作用。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永泰表示,两岸模具产业各有千秋,举办这样的交流活动很好,因为技术上各有所长,通过交流可以各取所长,实现共赢。

 

       各方言论

 

    论剑长安精彩纷呈

 

    昨日,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陆续抵达长安。他们都带来了哪些新观点、新方法?对中国模具业的发展,他们又将有哪些好的建议呢?笔者昨日采访了多位与会者,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周永泰:

 

    中国模具行业需力拓中高端市场

 

    笔者(以下简称“笔”):我在一些媒体上看到,您对国内模具行业的发展提出过不少忠告。由此可见,您对模具有很深的感情。

 

    周永泰(以下简称“周”):我们是个模具生产大国,但模具发展起步较晚,和其他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模具是一个效益放大器,它本身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是要实现大批量生产,就必须用到模具,因此,模具被认为是开启金库的“金钥匙”。有了模具,才能把其他东西吸引过来。

 

    笔:我看到,目前市场上买的模具,国内品牌的很少,您对这种现象是否担忧?

 

    周:确实,目前在国内模具界,外资占的比重比较大,民企起步晚,没有外资实力雄厚。外资在我国模具行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多,致使对外资的依存度也逐年增大。例如广东省是我国模具第一大省,其产能约占全国的40%左右。在广东的模具产能中,外资企业已占60%左右,合资企业约占10%左右。该省模具出口约占全国的50%左右,其中由外资、合资企业出口的也占其出口量的多数。对外资和外贸依存度大,会对行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模具是工业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模具对外资依赖性太多,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笔:那您是怎么看待模具业的自主品牌的?

 

    周:长期以来模具一直处于“后方”和“被动”地位,因此也很少有“品牌”和“专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和“专利”了。目前模具行业中获得省、市级着名商标的已有10个左右,并已有个别企业正在申请全国着名商标。行业中拥有10多个“专利”的企业已不少,拥有各种专利最多的企业有的已达60多项。而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全行业绝大部分企业都不足其年销售收入的0.5%。但有些企业已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投入力度提高很快,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了解到的情况,2005年不少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左右。目前,企业兴办技术开发中心的已越来越多,有的已被有关部门认定为省、市级模具研发中心,这一动态令人鼓舞。除了企业在注意自己的品牌外,一些集体的品牌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某某模具城”、“某某模具之乡”、“某某模具”等等,集体品牌已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笔:和外资模具相比,我们处于劣势,您认为在模具方面,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

   

    周:中国模具行业需力拓中高端市场。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总经理梁培志:

 

    模具产业只有规模没有龙头

 

    笔者(以下简称“笔”):梁博士,您对长安的模具产业的现状是怎么看的?

 

    梁培志(以下简称“梁”):长安目前的模具企业上规模的有六七百家,加上相关配套企业,有上千家,但这些企业没有一家在全国有影响,整个产业只有规模,还没有龙头。

 

    笔:有人认为,没有龙头是因为目前我们的模具在研发方面太弱了。那么,你们这个实验中心能否在这方面给企业提供便利? 


       梁:2006年11月22日,作为长安镇政府打造“中国机械五金模具重镇”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在联冠集团东莞聚和国际机械五金模具城也正式揭牌并运作。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在模具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是长安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举措之一。东莞实验中心的功能定位在技术创新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共享与服务、高级人才培养、规范行业良性竞争等方面,该实验室落户长安,是长安镇五金模具创新链完善的重大战略部署,可极大地推动长安五金模具产业源头创新的能力;中国模具技术领域最尖端的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将直接“引入”长安。

 

    笔:算起来,东莞实验中心应该运作了半年时间了。目前你们的运作情况如何?

 

    梁:我们已经把华中科技大学的多项技术成果在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比如4月18日到24日,我们搞了一个华中科技大学模具实验室成果展示交流会,20多位专家在现场为企业答疑,大约有1000多人次来交流会,有七八家企业对我们的成果有意向。目前我们的实验中心除了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外,还有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未来对于我们来说,效益不是第一考虑,我们更多的要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和技术平台的作用。

 

    笔:未来东莞实验中心能否走出长安,辐射更广阔的范围?

 

    梁:我们中心已经派项目经理到周边地区开展业务。用项目经理这种形式,突破了以往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那种死板的关系,我们中心走出去和企业合作,采用的是企业化的运作。成立实验中心是一个战略布局,不仅是东莞打造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长安乃至珠三角地区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相信我们这个实验中心将会为长安乃至珠三角五金模具产业发展提供前方牵引和后续支持作用。

 

    东莞市长安镇镇委委员李冠洲:

 

    长安肯定会发展大型模具

 

    笔者(以下简称“笔”):长安模具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的。今后政府在五金模具的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

 

    李冠洲(以下简称“李”):我们规划了未来5到10年产业的总体方向。长安模具发展得较早,量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近几年是整合阶段。长安模具要做强做大,首要要有量的存在,其次是要有龙头企业。这些年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如打造了一个国际性的交易会,这是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平台。其次,东莞将建设一个43万平米的交易平台东莞市五金城。在技术方面,我们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一个东莞实验中心。今年我们将上马一个模具企业生产基地,这是探索产业集群发展的举措。如果两到三年能发展起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此外,今年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我们还将帮助他们申请有关技术品牌。在人才引进、工商、税务、环保、国土等方面,我们还将对技术含量高的模具企业开绿灯,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另外,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建立一个扶持发展五金模具产业的专业服务小分队,对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的企业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由政府出面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现在一些民企也存在融资的困难,在这方面有没有扶持措施?

    李:我们政府将跟银行谈,让企业有针对性地通过市场行为和银行接触。对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企业,我们会给其提供财力支持。这是一个短期贷款。

 

    笔:能详细谈一下您刚才提到的整合吗,政府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李:整合不能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是一个市场行为,不能用政府行政手段。否则,不符合市场规律,但政府会出台措施加以引导。

 

    笔:目前长安的模具好像都是小模具,没有大模具。

 

    李:长安肯定会发展大型模具,这是整个产业必须要发展的。

 

    广东省五金机电商会副会长、东莞市五金机械模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东莞联冠集团总裁李裕容:

 

    构建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笔者(以下简称“笔”):联冠集团在五金模具界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李裕容(以下简称“李”):目前,东莞联冠集团正以产业运营商为定位,深耕细作机械五金模具产业。2006年,集团成立机械贸易旗舰企业——东莞新钿工业器材有限公司。至此,集团旗下东莞中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东莞新钿工业器材有限公司、东莞聚和国际机械模具五金城、东莞长安商贸城模具五金广场、大徕五金机电超市等核心企业已构筑从上游科研、生产销售到贸易,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配套产业链,并为正在筹建的占地1000亩的大型模具科技产业园——中冠模具产业园奠定基础。

 

    笔:据说你们还将承办今年的长博会?

 

    李: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冠集团将以今年承办的第七届中国(长安)国际机械五金模具展览会为平台,有力促进长安乃至珠三角地区机械五金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长安镇打造成为立足广东、辐射海内外的“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贡献重要力量。

 

    笔:我在采访中听到一个说法,说你们举办这次论坛,可以跟大陆模具界引进一些来自宝岛台湾的人才。

 

    李:对,除了交流之外,通过这个论坛,台湾的一些专业人才也可以跟我们大陆的企业联系,进入大陆企业。

 

    笔:这个论坛要一直搞下去么?

   

    李:第二届论坛已经确定了,将于今年11月在第七届中国(长安)国际机械五金模具展览会举办期间开幕。这将是一次打造华南地区模具产业规格最高、国际性最高和影响力最大的顶级思想盛宴。

 

    台湾模具工业同业公会理事、台湾直正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张国林:

    模具无所谓品牌,但要专业化

 

    笔者(以下简称“笔”):能比较一下大陆和台湾在模具方面的异同吗?

 

    张国林(以下简称“张”):大陆偏重于加工,设计和业务方面都比较简单。台湾的中小企业很多,但是设计很齐全,就是5到10个人的小厂,也有设计。但大陆更多的是按图索骥。

 

    笔:大陆的这种情况要如何才能改进?

 

    张:钱不是问题,设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需要人才。人才的培训要5到10年时间,我觉得5年之后,大陆在这方面会有改变。

 

    笔:你认为大陆模具产业在哪些方面最应该发力?

 

    张:学校教育。大陆之前没有专门的科系来培养模具人才,在这个行业,要是学过理论,再搞设计,容易上手。在台湾,凡是科班出身的,只要没有改行,现在都是老板或者在公司身居重要职位。

 

    笔:有人认为,大陆模具的技术含量低。

 

    张:对,大陆加工的精度太低,是技术问题,也是观念的问题。我曾经在大陆一个厂遇到一件事情,我画了一个草图,但是工厂里的师傅告诉我精度根本没有办法达到,但是我用他们的设备磨出来了。因此这里面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

 

    笔:在台湾,政府对模具是否也有扶持政策?

 

    张:政府鼓励投资,模具在台湾是重点辅导产业。买设备的资金的20%是可以顶替税金的。

 

    笔:您是怎么看待模具的品牌的?

 

    张:无所谓品牌,但要专业化,你只有做得很专业,别人才会来找你。专业之后,要想做大,就要多元化。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关信息
  • target=_blank>东盟成为中国机床出口的重点区域
  • target=_blank>科尔摩根最新推出高性价比的Value-Line伺服电机
  • target=_blank>2011中国车市以正增长收官 收获暖冬
  • target=_blank>西安将开通至欧洲"五定"货运列车行程缩短近30天
  • target=_blank>天津首个自主研发的2兆瓦大型风电机组成功下线
新闻资讯
更多
  • target=_blank>伊斯卡拓展束魔变色龙钻的应用
  • target=_blank>刀具复合功能越多越利于刀具灵活使用
  • target=_blank>张万谋:缺少良好应用环境成心病
  • target=_blank>蠕动进给磨削也是一种铣削
  • target=_blank>株洲钻石进军汽车发动机刀具领域
  • target=_blank>各种数控切割机的故障案例分析
  • target=_blank>肯纳金属推出加工CFRP的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系列
  • target=_blank>尤尼莫克刀具在叶片加工中的出色表现
  • target=_blank>王兴:昆明机床内在品质和外观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 target=_blank>高耐大因CIMES2012展品预览(展位号:E4-B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