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机床电器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床电器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床电器网> 行业资讯>日本机床出口21月来首度下滑:原因是中国却更照出中国机床的尴尬
日本机床出口21月来首度下滑:原因是中国却更照出中国机床的尴尬
2018-9-18  来源:--  作者:--


 
       被视为日本经济先行指标日本机床订单正迎来转折点,原因竟然是中国。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机床工业会9月11日发布的8月机床订单额数据(快报值)显示,外需(出口)额同比下降4.4%,时隔21个月出现同比降低。日本机床单额同比降低的主要因素据称是中国订单减少。

       中国订单占到日本机床整体外需的约3成。此前,中国订单保持高增速,有时甚至达到上年数倍。除了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代工服务(EMS)的特殊需求之外,以中国劳动力短缺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背景的设备投资也成为东风。 但由于面向智能手机的特殊需求消失等影响,中国订单额截至7月连续5个月同比降低。日本精密机床厂商津上8月来自中国的订单出现减少。该公司表示,中国市场略微出现调整。持续超过1年半的强劲势头或将逐渐降温。中国订单减少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造成。


       换句话说,日本机床的出口减少并非中国机床出口递增引起,只是因为大环境不好订单少了。这是中国制造真正的尴尬——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而中国高端机床的严重缺乏。可以佐证的是,2017年,中国经济超预期实现了6.9%的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日本机床订单也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记录,达1.64万亿日元,其中仅中国需求就占到了1.01万亿日元,暴增41.2%。事实上,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全球机床进口和消费第一大国。但由于机床业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拥有重要的“锚定”地位,中国一直都为机床国产化而努力:2003年时中国机床产量就已位居全球第五位,2006年时上升至第三位,到2011年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国:当年产值为277亿美元,第二名的日本仅为184亿美元。到了2016年,中国机床行业的总产值为229亿美元,而从产量上来看同比下降了1.1%。反观日本的机床产业,虽然2016年也并非如意,但机床产业除了在金融危机期间,整体产值都保持相对稳定。 

       从国内数控机床市场看,受益于中国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产生了巨大需求,数控机床行业成长迅猛。据统计,2014-2016年,中国数控机床销售收入均超过2400亿元;2016年,中国数控机床销售额为2732。3亿元,同比增长7。69%。2017年销售额约为3060.3亿元,首次超过3000亿元。但由于中国高档数控机床起步较晚,目前国产产能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国内大多数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 2016年,数控机床专项支持研发的高档数控系统已累计销售1000余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专项启动前的不足1%提高到了5%左右,2017年中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大约在6%左右,依然较小。
 
     但从需求方面看,2013年中国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占比已经达到了10%左右,2017年大约在15-20%之间,与6%的国产化率相比差距甚大。 问题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精度最高的机床用钱是买不来的,各主要机床制造强国对于最尖端的机床都有各种出口禁令,日本也不例外。但日本对华的机床产业政策却不仅仅是将先进机床列入禁运名单这么简单,它时刻在关注中国机床产业的最新动向,一旦中国在某一领域的机床生产取得突破,日本会立刻解除此等级机床的“禁运”,向中国市场大量出口性价比略高于国产机型的日本货,抢占中国市场,从而阻止整个产业进入自我良性发展的循环。现实已经很清楚将答案呈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重视创新不能停留在嘴上,千千万万的企业,要敢于投入研发资金。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应拿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条例来刺激全社会创新。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将鼓励创新纳入到他们极其看重的GDP考核中去,最大限度地支持高端机床的国产化。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