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 工信部副部长:机器人现低端化趋势 有投资过剩隐忧
工信部副部长:机器人现低端化趋势 有投资过剩隐忧
2016-6-17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6月16日,由沈阳新松机器人、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顿(32.910, 0.16, 0.49%)、广州数控等10家机器人企业发起成立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近日在沈阳成立,参与此次峰会的10家企业发布联合宣言,将加强行业自律、提倡公平竞争、强化产业创新、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企业。
  
  近年来,我国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在行业“热得发烫”的局面下,骨干企业的上述联合宣言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行业软肋。
  
  参与此次峰会的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直言:“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
  
  沈阳新松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徐方对记者表示:“我国大多数机器人企业规模较小,没有研发能力,稍具规模的企业也因为市场需求、风险等原因研究动力不足。企业数量多,行业分散,也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
  
  产业存在明显软肋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
  
  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软肋依然非常明显。《白皮书》显示,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主要是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沈阳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此前曾表示,机器人是高端设备,但现在高端市场上,大部分市场还是让国外的企业垄断,自主的产品大约只占百分之十四五左右。
  
  “电机、驱动、高精度的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这块大约占到成本的60%~70%。核心技术空心化,核心部件依靠进口,再加上高端市场的边缘化,是目前我国传统机器人的三大短板。”曲道奎说。
  
  辛国斌则直言:“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
  
  今年4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率先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以及突破高精密减速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
  
  记者了解到,此次成立的中国机器人TOP10,定位于做中国机器人高端智库和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并将搭建机器人智库平台,支持TOP10机器人企业作为牵头单位整合产学研用资源进行新技术开发与新产品攻关。
  
  行业整合已初现端倪
  
  当前,各地对机器人行业青睐有加。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过去两年,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
  
  在今年4月26日的《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也介绍,初步统计,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多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
  
  对于大量企业入局的现状,辛国斌坦言:“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投资过剩的隐忧。”
  
  纳恩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野告诉记者:“企业数量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大量机器人企业一看到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卖得好,就一哄而上来做这些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这些企业不仅自身缺乏竞争力,还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
  
  辛国斌提及,机器人产业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他还说:“我国机器人企业不仅要自己走,还要并肩一起走,要更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此次成立的机器人TOP10也提出,支持TOP10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产业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行业整合也已初现端倪。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公司总经理王杰高对记者表示:“将积极寻求对公司两大核心业务具有协同效应,有业绩支撑的优秀公司的进行收购兼并。”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