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企业动态>复工后,中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悄然发生着变化
复工后,中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悄然发生着变化
2020-2-21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复工第二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博艺路199号的中科新松厂区,看上去依然有点冷清。但在其中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内,却是一片抢交订单、储备库存的繁忙景象。
  
       紧急复工
  
       “禁止拍照”,刚进车间大门,四个大字让记者默默收起了手机。是不是走错地了?“这是我们生产机器人的地方吗,为何一台机器人也没看到?”面对记者的疑惑,中科新松总裁杨跞笑着说,这是新松集团最核心、最机密的所在,怎么能轻易看到那么“宝贝”。他向记者指引说,这块藏绿色的巨幅帆布围起的地方就是它们的“产房”了。车间内,还要再加一道“机关”,这也算是记者见过的最神秘的厂房了。
  
       迈过一扇小门,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足足有四五十台协作机器人正热情地挥舞着手臂。车间内,工程师们正盯着电脑屏幕一台台调整参数。“我们的产品系列有特色标识,灰色的是六轴、白色的是更高级的七轴机器人。”杨跞说,去年从这里走出了几百台六轴、七轴机器人,是全国出货量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而这里还是中国唯一的七轴机器人生产基地。
  
       面对疫情,中科新松春节刚过,内部就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严格保证人员安全前提下,能复工的尽快复工,不能复工的远程“云复工”。“去年底接的一批订单必须要赶在2月底交货,多为客户急需的六轴协作机器人。”杨跞说,这两年协作机器人正成为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行业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升。
  
  
中科新松展厅内的协作机器人,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基地。
  
       协作机器人采用了ー条完全不同的技术研发路线,从核心零部件的选购到软件操作系统的开发都具有覆性。“在兼顾传统工业机器人所能完成的功能同时,还要增加更加智能化的安全性略。”杨跞说,在柔性化的生产场景中,协作机器人更加易用和实用,特别适合完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任务,在3C、半导体这样产品更迭频繁的行业里,能够很好地适应产线变化,减少企业重新部署产线的成本和时间。
  
       “更关键的是,人与机器可以实现共舞,类似“机器伤人”的事故不会发生在它们身上。”杨跞一边说着,一边随意握起一台六轴机器人的手臂,他往哪使劲,机器人“秒配合”。
  
       远程协助
  
       这块“高智能”区域,平时的工程师大约百人左右,目前到岗率不足五成。但杨跞却表示,基本不会影响订单进度。借助企业部署的“私有云”,工程师不论身在何地,只要有一台电脑或者IPAD,甚至是一部手机,登陆企业“云平台”,就可以操控公司里的电脑,查阅数据、设计图纸。记者在现场的一台电脑上看到,一位工程师正通过“云平台”远程调阅设计图纸,电脑上的每一步操作,现场工程师清晰可见,犹如一位“隐身人”现场办公。
  
       “当时部署这套系统时,也是‘赶时髦’,没想到这次派上了大用处。”杨跞说,在信息化催化下,也让企业在疫情面前有了更强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也让企业在人手看似如此紧张下,有了新的想法——不但要完成原有订单,公司正计划抓紧储备一批机器人。
  
       疫情让不少实体企业再次认识到自动化的重要性,一些重要生产环节“机器换人”将会被更多企业接受。杨跞说,如今不少制造业企业劳动力不能返岗,产线就动不起来。当然,完全靠机器人也不现实,但可以弥补一部分用工不足的问题,甚至在医疗、教育领域都可以实现应用突破。
  
       在协作机器人区域旁边,是中科新松的另一“杀手锏”。相对于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机器人“产房”,这里似乎保密等级稍微低点。两条智能装备产线旁,为数不多现场工程师正与“云平台”上工程师实时互动,有条不紊的测试着每一台单机的性能。
  
  
车间内的智能装备产线,工程师正在加紧调试,3月底要交付客户。
  
       其中一条是要发往意大利,由20多个单机构成的“涡轮增压发动机零部件”生产线。这是国内首次向国际市场供应此类高端装备,全球也只有三家企业具备此种能力。“第一批春节前已经发货,这一批争取在三月底按时交付,这条产线生产的涡轮增压部件需求方为德国大众。”
  
       另一条产线是即将运往奥地利的“汽车喷油嘴”自动化装配线。杨跞说,这两年国外企业对“中国制造”的认识正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端装备开启出海之旅。
  
       支援“盔甲”
  
       疫情面前,没有一个局外人。当前,如何提高口罩产能摆脱“一罩难求”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修复老旧口罩产线,重新将其投入使用,是快速缓解这个情况的途径之一。
  
       几天前,这里就发生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当时,企业正紧锣密鼓准备复工,突然接到上海相关部门通知,希望抢修一批现存口罩机。口罩机虽然不是新松的业务范围,但制造装备都是相通的,中科新松二话没说答应下来,紧急组织了一支由10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口罩设备修复团队。
  
  
中科新松工程师团队紧急帮助上海企业修复口罩机。
  
       2月10日一复工,新松就和相关口罩设备企业联系并奔赴现场,从报废设备中清点出6台急需维修的设备及部件,搬运到临港基地,着手维修。为防止交叉感染,车间内不能开空调,为了赶时间,工程师们还要24小时连轴转,所有人没有一句怨言。2月16日晚,中科新松的工程“医生”们将6台口罩设备全部“医治”完毕并已交付,包括3台打片机和3台耳带焊接机。修复后的打片机节拍每台100片/分钟,耳带焊接机在50片/分钟,有力缓解了当前上海口罩机紧缺局面。
  
       修复口罩机的同时,中科新松还悄悄做着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研发口罩机。杨跞说,新松虽无法投奔一线,与医护人员并肩抗疫,但希望凭借公司所长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全力以赴为这场全民战役补充“盔甲”。
  
       按正常流程,一个标准化设备从无到有,最短需要三月。疫情面前,三个月是等不起的,中科新松将时间缩短至三周。“我们专门为设计团队在厂区安排区域,吃住不离厂区,4天完成图纸设计和各种细节校对。”杨跞说。不过,这还不是最难的。“零部件太缺了,我们汇报沈阳总部,协调东北企业紧急复工。”怕路上耽搁时间,很多零部件直接由总部员工通过飞机“人肉”带来上海。杨跞说,“目前,机器人厂房内已经辟出专区,这两天配件到齐,马上启动组装,首批两条产线将全部用于上海企业增能扩产,每条产线每天理论产能高达14万只。”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