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广州数控
数控系统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数控系统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数控系统网> 企业动态>西门子持续助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西门子持续助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2018-8-30  来源:西门子  作者:-


         • 2018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完美收官
         • 西门子联合大赛组委会、多家制造业企业、院校发起成立“智能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无缝对接
         • 智能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首次发布“新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
 
              

         2018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决赛颁奖仪式今天在北京化工大学举行,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举办的第12届“西门子杯”赛事。在闭幕式上,西门子还联合大赛组委会以及工业界与教育界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了“智能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并首次发布“新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作为西门子推进中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诸多举措之一,十二年来西门子通过支持这一工业教育领域的顶尖赛事,将德国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引入中国,大力推动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工业输送了数万名各类工程科技专业优秀后备人才。
 
         “人才是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副总裁兼工厂自动化部总经理卫岳歌(Joerg Westerholt)表示,“西门子植根中国146年,在校企合作、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数十年的经验。未来,我们将持续以包括支持‘西门子杯’赛事在内的多种形式,致力于中国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

         此次,西门子参与联合发起的“智能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通过建立校企之间技术交流的平台,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促使学校能够根据工业界对工程师的需求培养人才,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为中国智造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根据智能制造时代工程人才需求现状,“智能制造新工程师校企联盟”同时提出了“新工程师”的理念,鼓励培养具备技术、管理、商业、人文四个方面的能力,并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综合竞争力的新工程师,推动中国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为教育部与西门子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下的一项国家级赛事,“西门子杯” 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门子和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联合主办,旨在培养与选拔发展智能制造所需技术及创新人才。自2006年首次举办以来,赛事共吸引了超过40000名学生参赛,参赛学校超过600所,占全国理工科院校的80%,已经为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输送了数万名优秀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今年,历经全国14个分赛区的层层选拔,最终300余只参赛队共计1000余名师生进入总决赛,进行8大赛项的角逐。随着技术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大赛在赛项设置、赛事细则、相关培训等方面也会有所调整,例如,在工程类赛项中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工程实施,以及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优化的能力;在研发类赛项中培养学生对工业领域的软硬件产品和应用的全过程设计与制造能力,包括创意、设计、建模、仿真、原型到量产的全过程设计与制作。

         自2005年起,西门子开始在中国推广西门子教育合作项目,以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组织竞赛等多种形式推进中国工程人才的培养。2011年2月西门子首次与教育部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第一个五年里西门子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累计投入现金、设备等约合人民币7.11亿元。2016年5月,西门子与教育部签订了新一轮《教育合作备忘录》,在中德合作的框架下为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创新型人才。截止2017年,西门子已先后与院校合作在全国建成超过350个实验室,培训了3500多名参与一线教学的教师,编写出版了50多部工程类教材。

         欲了解“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的更多详情,请点击
 
         http://www.siemenscup.buct.edu.cn/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