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广州数控
数控系统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数控系统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数控系统网> 企业动态>台达: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访台达-中达电通机电事业部总经理陈敏仁
台达: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访台达-中达电通机电事业部总经理陈敏仁
2020-10-19  来源:--  作者:-
 
  
台达-中达电通机电事业部总经理陈敏仁
  
或许经济寒冬,更能考验一家企业的能力和生命力。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各行各业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和自动化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一些企业黯然离场,但也有些企业在逆风而行,展现出不凡的“应变”能力,台达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上半年,台达工业自动化业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台达也经历了市场整体需求放缓的压力,值得庆幸的是台达早有准备,长期的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技术先进性、服务价值等综合因素,使得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应对这场‘战役’。” 台达-中达电通事业部总经理陈敏仁感慨道。
  
       风雨洗礼更坚韧
  
       就像当年的非典,催生了电商产业的发展;此次疫情,虽看似困难重重,但其中也不乏机遇。台达以灵活的应变能力为此次防护和抗疫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促成了其在卫生设备领域市场规模的扩大。“无论是用于个人防护的医用口罩机设备中的产品,如PLC、伺服、变频器、HMI等;还是为用于病人治疗的CT机、X光机设备提供电气配套支持,台达均可以提供大量的自动化解决方案。”陈敏仁自豪地表示。
  
       除了卫生设备板块的业务增长外,台达传统的优势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既是台达能够在此次疫情中交出完美答卷的原因,更是对台达在智能制造领域长期不懈探索的肯定。
  
       “疫情加速了市场洗牌,也加速了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脚步。”陈敏仁强调,“虽然疫情仅是短暂的变化,但长期来看,工业自动化市场的发展机遇依然在于智能制造、智能工厂的发展。总的来说,智能化趋势不会改变。”
  
       事实上,在大多数企业还在质疑智能制造是否可行之时,台达已谋定而动,实现了智能化的蜕变。
  
       “我们希望借助多年来深耕智能制造的经验,帮助客户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少走弯路。”陈敏仁表示,“目前台达以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的规划设计,项目落地执行为主线,专注于消费电子、电商物流、包装橡塑、机床加工等行业客户群体,以赋予客户智能制造转型的‘价值’的目的,与客户共成长。”
  
       思维敏捷换战略
  
       追溯台达的历史不难发现,2010年开始台达正式从OEM/ODM进入OBM,可以说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为日后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彼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台达主动迎接挑战,改变战略,对公司业务和定位进行重新梳理。也是在这一重要的时刻,台达正式提出“系统和集成综合供应商”的定位和战略目标,改变以往的“单兵作战”模式,从ODM升级转型为DMS(Design + Manufacture + Service)模式,即通过设计、制造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从原来的产品供应商转变为系统和集成方案的综合供应商,并在此过程中打造台达自有工业品牌。
  
       该项目于2015年由台达集团执行长郑平主导推动,在台达工厂进行一连串的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活动,依循“实在的力量”,不仅完善台达在智能工厂方面的布局,更是苦练内功,从软、硬件方面推出了大量产品,如在单一平台上就能为客户快速完成产品选型、程序编程、产品参数设定、设备调机与操作界面规划的台达思图(DIAStudio一体化智能设备建置软件),简化幷加速系统开发流程,提高便利性,为客户节省设备系统建置、开发的时间和人力。
  
       除此之外,台达还非常注重行业的垂直整合。“针对硬件加软件整合,我们开始在内部成立整合测试实验室,打造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产品与系统平台。在管理及服务方面,台达以自家工厂作为验证场所,从中找出最佳实践 (best practice)、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以模块化、可复制、易扩展等特性,确保客户的投资效益。”陈敏仁提到,对于自动化企业来说,不仅在新产品的研发推广上要继续加强,更要从整个智能工厂的角度思维,提升智能产线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在物流、橡塑以及机器人等应用上均有为大型客户构建完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经典案例。”
  
       台达清晰的定位与目标,让其避免在转型期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台达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之后的蜕变就水到渠成,翻阅台达的履历可以看到,台达正不断扩展自身业务:2017年,台达并购台湾知名CIM系统厂商——羽冠计算机;同年底打造吴江Model Line以提升产能70%的成果,验证智能制造的实质效益;加上近期对Trihedral并购,都是台达在转型走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货商的实际行动。
  
       数字转型促发展
  
       制造企业要想真正实现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转型是其底层支柱。“数字化技术的深层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稳定的发展。这也是此次疫情带给行业的警示,真正走数字化路线的企业才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需求,更好地对意外状况。”陈敏仁的态度非常明确,“相信今后,制造企业们会更加主动拥抱智能制造的转型。”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仅是一种特殊情况。追其根本,还是要紧密关注发展中的制造业市场。“我们一直高度关注流程行业市场,幷组建了专业团队,密切关注相关行业发展,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有更好的发展。”陈敏仁透露。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台达的内驱动力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随着“绿色发展”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时,台达一向秉承“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理念,以及工厂建筑的绿色设计、厂务能源监控和数据分析等明显的项目优势,得到了众多客户对其专业度的认可。
  
       而台达的特色和优势不只如此。其具备近50年生产经验和专业的设计规划团队、设备研发人员,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在客户现场进行调研和智能制造评测,提供专业的智能制造咨询顾问服务,给出客户智能制造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建议和实施计划。值得一提的是,以MES、WMS、BCS等为核心产品的信息系统开发团队,结合设备联网、可视化管控等,实现信息化集成,真正做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台达也会密切国家相关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希望在如火如荼的新基建中开发出更多的应用。”陈敏仁说道。
  
       “新基建”带来新红利
  
       如今,新基建“热潮”乘势而来,毋庸置疑,“新基建”既是强化数字经济生长的基础保障,又是推进数字经济增进的主要引擎,更是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要害设施。不仅受政府宏观政策所支持,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指向,诸如轨道交通、电信等众多行业都将因此而获益,看似与新基建无直接关系的自动化行业,其实与之有着深深的关联。
  
       深入探究新基建这一概念就会发现,5G基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滤波器、PCB板等电子元器件产品,高质量的要求也必然会促使已经在智能化道路上的电子行业加速发展。“台达本身就是电子大厂,多年来以自身发展为依托,积累了丰富的行业Know-how,具有帮助电子行业整体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强大实力。”陈敏仁进一步表示,“这是新基建带来的红利。”
  
       与此同时,台达有大量的传感器、仪表、工业计算机、工业交换机等工业互联网产品,凭借在工业设备联网领域深耕多年的经验,台达目前推出的设备联网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器,已经实现各个工艺站的数据采集。幷借由设备联网自动化整合技术建立统一规范的通信接口和标准化的传输内容,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值得一提的是,该设备在实现整线数据采集的同时,又可以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及信息共享。
  
       此外,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也是未来“新基建”的发展方向之一,与此高度关联的充电桩、数据中心等领域,也在台达集团业务范畴之中。
  
       “更重要的是,‘新基建’离不开智能制造,国家政策将引导建立一批现代化智能工厂。这也是台达所希望的。”陈敏仁表示,台达希望结合自身的制造经验,与微软及远传共同打造5G智能工厂。再次以自身为对象,来验证5G对制造业的应用及效益,并将成功的经验与行业同仁分享。正如同台达品牌承诺的“Smarter. Greener. Together”,台达会持续在智能制造的领域,不断自我挑战、实践、创新、再分享,以期推动整体制造大环境的数字转型,与客户一同创变智造新未来。
  
  
  



       (来源: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