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点击 进入企业管理  |   申请VIP  |   退出登录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TPI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用户频道:    应用案例 |  汽车 |  模具 |  船舶 |  电工电力 |  工程机械 |  航空航天 |  仪器仪表 |  通用机械 |  轨道交通 |  发动机加工 |  齿轮加工 |  汽轮机加工
您现在的位置:数控机床市场网> 业界视点>沈烈初:机床工具行业如何实现强国梦?
沈烈初:机床工具行业如何实现强国梦?
2017-11-24  来源:  作者: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沈烈初
编者按——在近日举办的“第30届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论坛暨2018年运营形势研讨会”上,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烈初前辈为在场观众带来精彩的讲话,以下是部分精彩内容:
 
  
沈烈初,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知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也是极其宝贵的哲理。一个人、一个企业不能经常认真反思,总结过来的经验教训,就不可能健康快速成长地发展。“经验仍可贵,教训价更高”。据我了解,现在还有一些企业不敢真诚地反思,不敢接触实质性问题。只能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所谓“平安”地渡过。
 
  我于2013年6月3日参观了2013年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随后写了一篇小文章,“机床工具工业发展中的喜和忧”。2014年3月4日拜读了杨青总编的一篇:“中国机床,春天哪里去了”,作为一个老机床工作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翻阅了我在1960年到1980年在机床工具行业的研究所、企业(13年)、机床工具局工作过二十年中的一些资料,长时期内进行反思与思考,一些重大事件及人物又历历在目,又阅读了近期一些资料,因我离开机床工具行业已有三四十年之久,对现实并不了解,因此,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斗胆地在2014年5月1日劳动节写了一篇《从现实与历史剖析机床工具行业,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同仁们的关注,并于2014年6月16日给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及苏波副部长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我的拙作与杨青的大作。苗圩部长并于6月23日做出了重要批示,大致意思是:很多意见是良药苦口,一语中的,装备司和04专项总体组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争取能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苏波副部长也做出了批示:请相木、卫明、建宇同志:关注老一辈专家对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的关心,关注和对问题的焦虑……因而才有王卫明副司长与苏铮处长于9月12日召开了一次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研讨会。参加者有机床工具局老领导冯有禄局长,恩宝贵总师;有以卢秉恒院士为首的04专项总体组成员,有以陆燕荪副部长为首,专家蔡惟慈、杨学桐等数控机床专家咨询组的成员,还有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及北京机床研究所领导,特别邀请杨青总编参加,可喜的是邀请了秦川、沈机集团、北一、大连机床集团、齐重、齐二、上机、济二、武重、普什宁江等重点企业领导与会,听取他们意见,这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产、学、研、媒体高层研讨会,是近年来少有的。会后发出了一个纪要,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报工信部苗圩部长并抄报与会者同仁们。我个人认为十分重要,起到了统一思想作用,问题是是否能落实吗?三年过去了,机床行业变化怎样,有待实践来证明。

  我的文章分两部分,上篇是剖析:用8个字案例来说明机床工具行业的现状,并对刀具、量仪、功能部件的分析,引发的担忧。下篇是思考:1,受“GDP论英雄的思想影响”,也受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因素的传承,中国主流企业步入“大而全”经营模式,只考虑求大,我们两家企业进入全世界机床排序的前十名,其中一位还是第一名,2,人,特别是领导人的指导思想与素质,决定企业的兴衰,3,功能部件的孱弱造成机床行业的基础不牢。4,可靠性,精度一致性、精度保持性是国产机床的软肋。5,不熟悉使用工艺,又不太懂得切削理论,这又是金切机床的软肋,也是软实力不强的表现。6全寿命优质服务,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不够,7发挥“04专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惠及全行业,提升全行业水平。笔者呼吁行业同仁“知耻而后勇”、“置死地而后生”,否则跟不上新时代,实现强国梦。
   
  三年过去了,情况有了一些改变,但仍不理想,需要同仁们思考。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机生产的高精度镜面外圆磨床MG1432,北二生产的高精度外圆磨MG1420,曾追上瑞士执全世界超精磨床牛耳的Studer。我在三十多年前参观过的Studer厂仅400人,一幢4层楼房,近期参观过该厂的企业家告诉我现在的studer仍是这个规模,但产品从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数控、磨削中心一步一步地发展,仍执世界之牛耳。而我们呢?上机还能批量生产出MG1432吗?北二还能生产出当时的MG1420吗?现在倒反而做不出来了!本人百思不得解,所以我们机床工具水平与世界水平缩小了,还是扩大了?求教目前的企业家们,为什么!!
    
  结束之前,研读了“三季度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保持平衡增长”的短文,文中由中国机床工具协会提供的数据:进口方面,1—9月增速明显增长,进口额1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53.7亿美元,同比增长11.8%,金属成形机床进口额11.4亿美元,同比增长6.6%;金切刀具进口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9.0%。
   
  又称:据1—9月份进口来源居前三位分别:日本32.0亿美元,同比增加20.4%;德国27.2亿美元,同比增长17.0%,台湾地区15.0亿美元,同比增长23.2%。
 
  不知同仁们有何感想,因我对行业知之甚少而导致的误判,请同仁们不惜施教。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500字内      请输入验证码:    code...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