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车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车床网> 行业资讯>重庆机电集团:降成本调结构 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重庆机电集团:降成本调结构 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2016-4-29  来源:转载  作者:-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需求侧疲软导致全国工程机械企业、机电产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如何应对这样的行业发展局面?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机电集团”)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结构调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系列改革措施卓有成效。
 
  去产能,“一企一策”推进结构调整
 
  作为老牌大型国有企业,重庆机电集团下辖147个企业,管理层级达5级。
 
  “下辖企业太多,企业间协同性、关联性不强,部分企业缺乏核心产品及市场竞争力。”重庆机电集团总经理黄勇谈到,要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改变集团下辖企业“多小散弱”状况,而“去产能”正是其中关键。
 
  早在2013年底,重庆机电集团即制定了《机电集团企业改革发展与组织结构调整方案》,将所属全级次147家企业按照战略发展、改革调整、战略退出、特殊职能进行科学分类,实施一企一策,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结构调整。
 
  按照《方案》规划,重庆机电集团从5个方面着手,做好结构调整“加减法”。首先对下辖机床集团、水轮、通用等5户战略发展类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对重点骨干企业中的亏损企业,加大引资合作和改制重组力度;抓好股权多元化改造,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建设;同时,完成“僵尸企业”、“壳企业”的退出注销工作,消灭亏损源头;做好企业“无效资产”的清理处置。
 
  通过一系列引资合作、并购扩张、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破产清算、关闭注销等动作,重庆机电集团“去产能,调结构”成果颇丰——重庆机电智能制造公司、重庆轨道产业投资集团、世玛德智能制造公司等新建企业成为了集团的优势产业;华浩公司通过重组混改,“僵尸企业”焕发生机。
 
  据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有序推进,2017年前后,重庆机电集团将形成一批“产权清晰、主业精干、竞争力强、效益显著”的10-50亿左右规模的实体企业,构建起集团N个上市公司+资产公司的组织架构,最终实现整体上市的改革目标。
   
  重创新,降低成本加快转型升级
  
  今年3月,在重庆机电集团第二届科技进步大会上,8项成果、51名员工获得集团重金奖励,同时确定了30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这也意味着集团“两年一表彰、一年一推进”的科技创新常态化机制已经形成。
 
  “过去,我们的制造业代工、嵌入到跨国公司全球工序分工的模式,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环境,靠简单模仿、抄袭、仿制参与国际竞争,这个时代已经结束。”黄勇表示,重庆机电所属的装备制造业要向中高端水平转变,第一要务就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中国制造”才能强筋健骨、提质增效。
 
  为此,重庆机电集团积极构建集团与所属企业两级创新体系,依托海外企业研发团队和海外高校院所,构建了机电研究院等集团层面的创新平台。同时,加快所属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打造所属企业专业化产品研发平台。
 
  目前,重庆机电集团已建成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经济动员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持续创新,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加快了技术升级。据统计,2015年重庆机电集团全年新增授权专利303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4.9%,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风电叶片新增订货及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当前,全市轨道交通、铁路建设、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集团下属的重庆长客、ABB、重变电等企业可为这些大型项目提供装备,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机遇。”黄勇透露,下一步,重庆机电集团将继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水利发电、电子信息、核电、贸易、物流与金融领域取得突破,培育新的增长点。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