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车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车床网> 行业资讯>我国风电发展或将进入“倍速”阶段
我国风电发展或将进入“倍速”阶段
2020-11-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 -

 
        在日前举行的“202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400余家风能企业代表联合发布《风能北京宣言》,一度带动风电板块集体上涨。

        根据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这份宣言提出,“十四五”期间,须保证风电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到2060年,风电装机至少达到30亿千瓦。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的年装机水平,若宣言提出的目标实现,意味着我国风电发展将进入“倍速”阶段。业界提出的这一目标底气何来?风电产业链准备好了吗?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综合能源、智慧能源成发展方向

        风电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经过30年发展,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国风电开发依然保持着“稳步扩大”的态势,装机规模不断增长。

        “今年1月至8月,我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总装机超过2.2亿千瓦,稳居全球第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在会上表示。

        与此同时,我国风电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风电投资有力支撑稳投资稳增长,风电布局不断优化。

        据任育之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国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4.5%;风电利用率达97%,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新增并网风电已完成投资超过800亿元。从风电空间布局来看,三北地区新增装机与中东部和南方地区新增装机持平,风电布局进一步均衡优化。

        此外,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智能机器人、远程监控平台、大数据挖掘诊断等技术,正被广泛运用在当前的风电产品中,风电运维也正走向“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令风电发电效率快速提高,成本不断下降。

        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告诉记者,目前在三北不少地区,远景科技集团的风电度电成本已经降到1毛6左右。远景计划到2023年,在三北地区将风电、发电侧储能度电成本均降至1毛钱。即以“风电+储能”模式规避波动性缺陷后的“稳定风电”度电成本降至2毛钱。
        
        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动风电成本下降的关键所在。”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王晓宇对记者表示,远景的超感知技术让每一台风机均可根据特定工况,优化载荷分配。未来,风机寿命将突破目前的20年时限,甚至超越30年,在更长运行生命周期内实现发电效率优化,持续推低度电成本。

        在此次展会上,包括远景、金风科技、联合动力等在内的多家风电企业,都发布了最新的智能化风电产品。而就在展会开幕前两天,国家电投江苏滨海南H3海上风电项目首台风机顺利并网,标志着国内首个数字化、智慧化海上风力发电场进入并网运行阶段。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风电正全面挺进平价时代,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正成为风电降本增效的必选项。

        “风电公司要向综合能源、智慧能源方向发展,这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保障。”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理事长石定寰说。

        将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让国内零碳发展从“论述题”走向“数学题”,下一步是确定每个区域、每个时间段的发展目标问题。

        “每个省、每家企业都要依据我国提出的碳中和时间表,制定自己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俊峰说。

        事实上,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不少企业有关负责人、业内分析人士都已着手根据我国提出的碳中和时间表,倒算未来10年、40年的可再生能源年电力需求,据此制定下一步发展规划。

        张雷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电力需求会是目前的三倍以上,预计超过20万亿度电,这些电力将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发电供应。如果按照2000小时年发电量计算,届时需要有100亿千瓦左右的新能源装机量。未来40年中,平均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要达到2亿千瓦以上。

        据记者了解,对于未来40年平均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也有业内人士预计约在1亿千瓦左右。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业内的预测结果差异较大。

        《风能北京宣言》提出,为达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起步衔接的目的,在“十四五”期间,须保证年均风电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根据国家能源数据,2019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仅为2574万千瓦。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分别为2.17亿千瓦、2.16亿千瓦。

        参照上述数据,若宣言提出的目标实现,意味着我国风电装机即将进入“倍速”阶段,这对于尚处于抢装潮中的风电产业链,无疑又是一大利好。

        以风塔制造为例,“风塔制造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企业产量提升后成本将快速下降,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国信证券分析师王蔚祺说。

        那么,宣言提出的每年5000万千瓦风电新增装机目标,是否符合当前风电发展的实际?这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根据这份宣言,全球风能资源技术开发潜力约为当前全球电力需求的40倍,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开发利用,中国已开发风能资源不到蕴藏量的5%。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仅三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就超过40亿千瓦,通过本地消纳与跨区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电力供应;而中东南部风能资源储量近10亿千瓦;并且在未来五年,海上风电有能力实现规模化、平价化发展。

        换言之,宣言认为,我国巨大的风能储量可以为未来每年5000万千瓦装机提供可靠资源支持。

        “中国风电、光伏技术开发量没有天花板。”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阳说,到2050年,如果风电装机25亿千瓦、光伏装机26.7亿千瓦,按照全国小时级的风光发电和需求侧电力电量互动平衡,不用储能和需求侧响应,仅靠风光就可以提供全国67%的电力电量需求,同时弃风弃光比率不到8%。

        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大力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初步考虑,更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任育之说。

         迎接“倍速”发展 仍存多重挑战
   
        风电规模化发展加速,对于业内来说固然值得欣喜,然而挑战和压力也不容小觑。

        “作为风电开发商,在新形势下,我们的开发方式要有所调整。”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滨泉说,未来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上网比例提高后,电网的消纳能力能否同步跟上,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限电交易以及电价竞争加剧,可能会倒逼企业重新审视一些项目的投资价值。

        北控清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总监马锁明认为,在新一轮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各方都要做好规划,地方政府、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自身的规划要与电网规划做好衔接,避免出现因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脱节而导致的高限电率问题。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风电更大规模集中上马,对风电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功率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会大大提高,这将对设备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

        “风电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设备故障率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张滨泉说。

        据了解,相比火电、水电、电网等,风电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要落后一些。

        “在迎接下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把过去风电发展的经验教训,梳理总结出一些标准,以保证我们未来可持续发展。”马锁明建议。

        石定寰认为,风电企业除了满足国内电力需求以外,也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要提高我国风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一些基础原材料、关键技术还没有过关,设计水平、运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的工作不能放松。

        对此,任育之表示,国家能源局将更大力度推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风电主轴承、叶片材料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补短板”力度,推动构建适应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制造能力。

        在后期运维环节,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陆一川坦言,今年的风电抢装潮已暴露出我国风电运维服务能力的不足。这一问题,在未来行业加速规模化发展中可能会越来越尖锐。

        “车卖得太多了,4S店的伙计难免不够用。”他比喻说,在风电大规模发展时期,要增强主机商的服务能力,加强对运维人才的培养,确保运维服务能力与行业发展速度相匹配。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