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机器人产业前景虽好,也不能一哄而上
机器人产业前景虽好,也不能一哄而上
2015-11-30  来源: 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

  不久前,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简称路线图),将机器人推向了风口浪尖,地方政府就机器人产业频频发放政策福利,机器人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实际上,大部分机器人公司还在低端挣扎,缺乏核心技术,而仅仅有概念、园区土地和政府补贴,并不能产生一个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行业。
 
 
  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已有40余家
 
 
  在路线图发布之前,地方省市推进机器人的步伐就已迈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郑州、常州、重庆、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成都等近40个城市将机器人作为当地的重点发展产业,并陆续出台机器人相关优惠政策,主要对象是机器人制造企业和机器人使用企业,支持手段以税收、土地和户口优惠为主。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当前各地政府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有40余家,现有地方机器人产业园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元。
  
 
  2013年底,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事实上,各地政府的规划早已超出了这个《指导意见》。
 
 
  从提出的目标来看,各地均胸怀“远大抱负”。如安徽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培育3~5家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超200亿元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根据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规划,到2015年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将培育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1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4家以上,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30亿元以上。但实际情况是,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的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才不到200亿元。据his最新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也才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市场未必容得下如此大的市场规模和这么多的产业园区。
 
 
  地方政府对机器人趋之若鹜,有实力的企业也不甘落后。今年8月份,美的宣布与日本国株式会社安川电机独资子公司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两家机器人合资公司,正式进军机器人产业。海尔也在积极搭建其机器人创客孵化平台,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企业加紧通过不同方式涉足机器人产业,中国的机器人市场硝烟弥漫,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机器人企业已达530余家,其中包括60余家上市公司,而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数量甚至超过了4000家。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似乎已偏离正常轨道,这或将是一个新的产业泡沫。
 
 
  市场被四大家族垄断,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
 
 
  虽然机器人概念在市场热炒,但实际上,大部分机器人公司还在低端挣扎,缺乏核心技术。行业研究显示,2014年,全球机器人产业总产值约为2500亿元,中国市场占约十分之一。而这当中,真正属于中国本土产品的市场规模只有20亿~30亿元。另一份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达到5.6万台,但其中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万台,其他均来自海外供应商。这些海外厂商之所以强势,就在于其大多具有核心零部件研发及本体制造能力。而我国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所涉及的大多集中在系统集成环节,简单来说就是买来机器人,再按照工厂的需求安装、调试,以满足生产需要。
 
 
  由于起步晚,机器人产业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系统、传动结构、传感技术等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在机器人产业的中游,企业主要是利用上游零部件设计机器人结构和控制箱,做一个标准机器人——机器人本体。面对与国外厂商的直接竞争,压力非常大。而绝大多数中国机器人企业集中在产业下游,即系统应用集成部分。
 
 
  目前,尽管中国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占全球的40%,但是,中国500家机器人企业“小而散”,仅占国内市场不到30%的份额。其中超过50%的份额被“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占有。在30%的份额里面,中国企业在中高端的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上基本都依赖进口。
  
 
  最近,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正在火热推行“机器人换人”,通过对购买机器人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促进传统产业大量使用机器人。这无疑将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广机器人技术。但由于中国机器人企业缺乏竞争力,在大量推广使用中反而被国外产品占去“蛋糕”的大头,进一步挤压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
 
 
  但情况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有不少企业致力于自主研发,国家政策也鼓励企业研发核心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要达到70%以上,国产关键零部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70%,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水平。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对工业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系列化产品的产能提升和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的重视。再加上将要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未来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