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机器人“短板”待补齐
机器人“短板”待补齐
2018-8-31  来源:--  作者:--


   机器人产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转折点,打造全球生态链条成为行业共识
 
  当前,机器人产业处于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变革前沿,传感器、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综合运用,引发了新的制造模式和智能经济的发展。
 
  “机器人不仅应用在制造业,还进入了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传统的机器人逐渐进入到低附加值时代,亟须升级换代。”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新一代机器人最重要的标志是衡量其性能的指标将由过去的设备速度、精度、负载和可靠性转变为机器人是否具备自主决策能力、运动和交互能力等。
 
  专家表示,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今后应当加快智能化布局,将机器人与大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力争在新一代机器人发展上实现赶超。
 
  尔智机器人总裁温中蒙介绍,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协作机器人被认为是机器人实现智能化最现实的一条路径,在新零售、康复医疗、教育等新兴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也被世界各国看作是未来机器人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向。
 
  “协作机器人近几年才起步,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这就像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的超越一样,工业机器人换一种新‘玩法’,我们就有换道超车的机会。”温中蒙说,我国是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能提供足够多的应用环境来检测、提升产品性能,进而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由于机器人涉及的学科和产业众多,构建机器人发展生态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专家认为,面对未来机器人发展中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独自应对,打造互惠共赢的全球生态链条成为机器人行业的共识。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必须要靠产业生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需要更大的开放和更紧密的合作。比如,单一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难以满足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需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创业者和科学家紧密合作。
 
  国内市场中,国产机器人仅占三成左右,且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6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1/3。
 
  “过去1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平均增长速度为12%,而我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在25%左右,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说。他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还将保持较高增长,未来有望占到全球机器人市场的一半份额。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我国在精密减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上的核心技术不足,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还不高。国内市场中,国产机器人仅占三成左右,且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往往处于行业的中低端。
 
  “机器人产业的上游是核心零部件,相当于‘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也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目前国内多数企业集中在这一环节。”曲道奎说。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工程师赵绘存说,我国在核心零部件上的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加工、装配的精度以及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涉及一整条生产线或工作站,机器人产品的不稳定性会造成用户成本增加,从而降低用户的使用意愿。
 
  与此同时,品牌认知度低、特定应用场景缺乏行业标准等也影响了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专家还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比较多,特色化发展较弱等。
 
  “要提升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加速实现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者向中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者转变。”赵绘存建议。
 
  王田苗分析,作为基础装备,机器人在材料、加工、生产工艺、测量等方面的提升是系统工程,是长时间追求高品质、高性能的结果,这就需要产业参与者具备工匠精神,不能急功近利。
 
  核心零部件生产设备的缺乏同样是产业界关注的话题之一。以精密减速器为例,深圳大族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主管黄建雄表示,我国已经能够生产精密减速器,但加工的设备多数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短板,专家建议,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不应只关注机器人整机产品,还要加大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以及制造加工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力度。
 
  应当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发、理论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机器人制造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出于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在未来竞争中战略价值的考虑,许多发达国家都出台机器人领域相关规划。
 
  全球科技巨头也通过投资并购加速进入机器人领域,并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迅速占据制高点。比如,具备智能交互能力的语音聊天机器人就成为当前科技龙头企业布局的重点之一。
 
  我国则在2016年4月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赵绘存表示,当前我国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发展逐渐趋于理性,在此情况下,机器人产业市场将面临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实力的科技企业优势将更加明显。他还认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从产业的成熟度和产业发展看,还应加强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更加关注机器人产业的前端创新,并将研发创新性支持政策覆盖到整个机器人生态产业链条。
 
  “此外,发展机器人产业不可贪大求全,一些地方政府或园区要注重引导,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布局机器人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而不是看什么热就做什么。”赵绘存表示。
 
  温中蒙则建议,当前应更加专注技术本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领域和技术方向。
 
  在机器人相关人才培养上,我国还存在重研发轻应用的现象。目前,我国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为2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专家指出,以往单纯依托职业院校输送应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已难以满足未来需要,这就要求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第三方行业组织等共同推动机器人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国家应该重点抓住前后两端,即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发、理论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中间的部分交给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王田苗说。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