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为什么国内工业机器人用的RV减速机都是进口的?
为什么国内工业机器人用的RV减速机都是进口的?
2016-9-5  来源: 工控网   作者:-


     导读: 技术——价格死循环。还不仅仅是国内的机器人减速器行业的困境。更是中国企业在以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为代表的,现代化高技术装备行业中面临的困境。
 
  技术——价格死循环。还不仅仅是国内的机器人减速器行业的困境。更是中国企业在以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为代表的,现代化高技术装备行业中面临的困境。
 
  笔者作为机器人从业者,对机器人用的减速机行业的情况略知一二。应该说,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在国产RV减速机的问题,它也是所有中国在试图自主制造高级设备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我们把它称之为技术-成本死循环。


  技术方面


  首先我们看技术方面。
 
  RV减速机,作为一种小体积,大传动比,零背隙,超高传动/体积比的减速机,是精密机械工业的一个巅峰之作,减速机里面完全是由高精度的元件,齿轮相互啮合,对材料科学,精密加工装备,加工精度,装配技术,高精度检测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是从购买产品里面拆开分解分析,进行反向工程,完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18世纪的时候,欧洲的玻璃器及光学用途玻璃领先于世界,因为它的玻璃纯净介质均匀,确保光不会在介质疏密不均情况下发生折射,影响光学性能。其他国家的工匠将一直想要了解清楚缘由,但是一直也没有破解其奥秘所在,后来直到20世纪这个方法才被完全公开,也就是在玻璃在热融状态进行长时间加热不停的搅拌,并且搅拌的速度角度和方法也各有讲究,但是,不知道这一点,凭摸索就是以前很难与突破的。
 
  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日本知名的摩托车制造企业铃木摩托车,在中国有一个合资制造厂叫江门大长江铃木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中国肇庆分厂建厂之初曾经碰到一个怪事。他们的一个250cc,59马力的摩托车发动机在中国组装的产品硬是只有55个马力,那丢失的4个马力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材料是一样的,真的生产工艺方法也是一样的,后来大概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进行TQM落实整改,才慢慢的把那4个马力差异找回来,这里牵涉到严格的工艺规范和质量控制工程,就是工业技术半点来不得马虎的地方。
 
  笔者也曾经试用过国产的知名某品牌的RV减速机,应该说确实能用,但是其噪声和发热量明显高于进口品牌纳博特斯克的减速机,搞机械的都知道,发生噪声和发热都意味着其中的一些齿轮啮合不良,有超额摩擦磨损,有内部应力,机械不是在一种正常的工况下进行工作,这样的机械寿命不会很长。后来他们几番改进,降低了不少,但还是达不到Nab的水平,不同于电气产品,机械元件的失效和损坏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有时间的过程,哪怕现在能用。谁也不能保证,3个月半年一年之后,是不是会因为磨损报废,那时候进行对成千上万的产品召回或者维修的成本就大得吓人了,所以确实不敢用。
 
  成本方面
 
  技术性能是一方面,成本又是另外一个方面。
 
  加工制造减速机的设备都非常昂贵,比如美盖勒平面磨床, 内孔端面外圆一道磨 ,精度0.5μ重复定位0.3μ ,据说加工达到1μ,有砂轮库。折合人民币价值就接近千万元了。在没有足够的产量支撑下,他的设备摊销成本就高得吓人。
 
  业界有个笑话:
 
  话说财经记者采访某刚刚上市的减速机制造企业的老总:
 
  “请问您融资了几个亿,打算用来干什么呢”
 
  “先把拖欠供应商欠款,拖欠工资奖金啥的给发了,然后还一下买美盖勒的贷款”
 
  “那剩下的呢?”
 
  老板抬起头,吐了一口烟
 
  “剩下的啊,慢慢还……”
 
  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其实不光是美盖勒的磨床。生产减速机的所有设备,所有管理人员都要参在一个非常小的批量上进行设备摊销,成本下不来。而形成对比的是纳博特斯克一家,就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大负载大传动比机器人用减速机的供应。——在这里插一句话,这种减速机实际上应该是摆线针轮的一个改进种,RV不是正式名称,而只是纳博特斯克的产品型号,因为其垄断地位,使得我们现在把这类减速机都称为RV。——我们的批量再怎么样也不过是那博的1%。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成本比国外竞争对手高性能却比性的对手差,销量当然高不了,然后也不可能实现规模效应,实现盈利,而没有盈利,没有批量就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改进探索研发,没有足够的销售批量就没有办法形成质量控制,也没有办法改进技术和性能。
 
  现在所说的这个,技术——价格死循环。还不仅仅是国内的机器人减速器行业的困境。更是中国企业在以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为代表的,现代化高技术装备行业中面临的困境。
 
  中国的工业从业者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