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 中国机器人面临感知挑战
中国机器人面临感知挑战
2016-12-23  来源:中国工业报记者   作者: 杨红英


    
  “过去的机器人属性更多体现在设备属性上,可以说是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缺心少脑,是力量的体现,比如码垛机器人等,而现在更多的向智慧、智能方向发展。”在12月13~16日,由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办的2016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说,从这个层面讲,过去的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将不再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取而代之的将是感知系统,在这方面,中国要提早布局。 

   
  人工智能助推机器人新发展
 
  曲道奎表示,过去的传统机器人因具有自动化装备概念,只不过比传统装备高端一些,在相同的环境下可以长时间提高效益、扩大规模;对于今天的机器人来讲,非环境适应能力则至关重要。他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没有感知系统的机器人还只是一种设备,只能诠释机器人中的前两个字———机器。而将声音、视觉、嗅觉、感觉等感知系统技术加入到未来的机器人中,强化在非结构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使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形成完整的系统,则是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刘雪楠认为,过去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多是在实验室里,但2017年它的场景应用会进一步的裂变。
 
  对于接下来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预测,他判断今后服务机器人真正产业级的裂变均来源于场景应用,就像电脑市场真正爆发的时候,是因为互联网的场景应用,这场裂变会助推机器人产业化的技术真正落地。“服务型机器人将和人工智能有更多的结合机会。从技术上来讲,底层技术和基本型的技术会逐渐趋同;从市场来看,每个领域都有几家大公司去做,甚至出现巨头;同时在一些细分领域,将会进一步的裂变和细分。”
 
  网易人工智能总监刘锐则表示,服务机器人企业如果只是单纯突破了技术端,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通过内容的支撑优化体验十分重要。
 
  上海云基地首席技术官、执行董事糜万军说,他理解的机器人需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有感知,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搜集各种数据;二是会思考,后台能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三是有反应,包括可编程或者其他的方式,而形态不再是判断一个装置是否先进的标准。因此机器人核心技术包括海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和先进制造。
  “要区别传统机器人跟当代机器人,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看。”糜万军说,一个是成本,以前设计单一,运营方式固定,缺乏弹性;还有从设计方面,从以前单一设计到现在组件化、包括迭代复用满足不同的需求;此外,过去单一机器人无法沟通,现在机器人之间可以协调工作、运维;最后现在机器人可以在线检测、在线优化和升级。
 
  糜万军强调,有大数据支持的机器人在海量数据处理时,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应用场景中,对数据安全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曲道奎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感知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定要意识到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迈向新的台阶,并学会提前布局。
 
  他认为,当下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重大机遇期,从机器人“设备”到机器“人”的分水岭已经形成。如果说原本的机器人只是更多服务在工业领域的“大家伙”,未来的机器人则面临着怎样和感知技术结合、怎样更加智能、怎样和人类默契相处等一系列问题。
 
  “现在机器人更强调‘人’的特性,即感知、数据、云这些技术,而在这些技术上国内和海外的起点接近。” 
 


   标准出台
 
  “标准水平高低显示了国家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表示,质量和标准已成为制约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辽宁)技术总监李志海则认为,机器人标准作为机器人质量基础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是开展机器人检测与评定的依据,同时也是作为计量的重要价值体现。
 
  在此次2016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标准”也成为各路嘉宾“争锋”的焦点之一。
  “过去的标准更多的分散在行业里面,而随着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发展,今年的标准化也迈出了一大步,标准涉及到技术怎么共享、产品怎么互联。”曲道奎说道。
 
  记者发现,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标准工作组在会上发布了3项行业标准:《弧焊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定重式灌装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和《工业机器人专用电缆》。其中,《定重式灌装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已通过国家标准委审核,将成为国家标准。
 
  “现在共有17个标准在编制之中,这3个标准已比较成熟。”宋晓刚说。此外,家用机器人除扫地机器人、航拍机器人外,其他娱乐、教育或陪护机器人都未进入产业化阶段,没有到制定相应标准的程度。
 
  宋晓刚说,国家非常重视标准工作,联盟还将发布另外两份文件:一是国家机器人标准白皮书,二是信息标准体系框架。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孙峰表示,目前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仍待健全,近期工信部还将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规范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秩序,推动产需协同合作,推动产品质量保证,提升工业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国家标准委工业二部自动化处副调研员徐全平表示,机器人标准体系将在5年内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
 
  第一阶段是到2018年,初步建立机器人的标准体系,制定约30项机器人的国家标准以及一批行业标准;第二个阶段是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器人标准体系,累计约60项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在机器人领域推广应用,促进我国机器人品质水平大幅度提高,提升机器人国际竞争力。
 
  目前规划的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础与支撑技术标准、检测评定方法标准、零部件标准、整机标准等;而零部件标准、整机标准、系统集成标准是机器人标准体系的主体,徐全平进一步解释道。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标准工作组副组长谢兵兵称,我国现在的标准体系分成四个层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目前的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由政府主导制定,且70%为一般性产业和服务标准。
 
  谢兵兵坦言,未来从国家技术标准层级来看,我国标准将分为国家标准(政府主导制定)、行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地方标准(政府主导制定)、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市场主导制定)。
 
  此次大会发布的工业机器人专用电缆、弧焊机器人和灌装机器人3个领域的3项标准也属于团体标准的性质。记者获悉,这也是国内关于机器人的首个团体标准。从这次意义上来看,我国机器人标准体系正逐步完善。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