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产业新成果
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产业新成果
2018-9-4  来源:--  作者:--


  据《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共创智慧新动能,共享开放新时代。”日前,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集中展示和交流我国乃至全世界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成果。在展会现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不一而足,其中不乏大量我国企业带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令参展观众感受到科技为实际生产生活带来变革的同时,更见证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
 
  “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超过13万台,较上年增长68.1%,目前,高速增长的态势还在延续。”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探索发展阶段,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家创新和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提供更大的空间,为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要根据需要,加大基础性研发投入,为创新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尤其要坚定不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自主知识产权成亮点
 
  “机器人也能完成外科手术?”观众们在一台机器人支架前窃窃私语,在支架的最前端是一把小巧的用来定位手术工具的导向器。实际上,确实如此。在此次大会上,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智航)把其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天玑”带到了展区。“这是公司最新研发的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拥有31件专利,其中7件为发明专利。它对脊柱手术部位进行精准定位时误差不到1毫米,已经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天智航知识产权主管孙朗告诉记者,该款产品已在全国14家医院应用,累计开展3200余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提高了手术的效率。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这回一口气带来了9款机器人产品参展,占据了展区很大位置。“我们开发的机器人智能云服务平台的技术和模式均属自主创新。在大型工厂,这一机器人智能云服务平台能够完成机器人数据的采集、分析、可视化展示与云存储,对工厂生产线进行远程监控、故障诊断、效率优化和云端控制。运用自主研发的算法引擎HRGLib,及开放式共享端口,平台可接入各类主流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设备,为工厂提供统一的监控和运维服务,节省运营成本。该产品预计于2018年下半年上线投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2014年成立以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致力于创新研究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产业协同平台机器人的研发,目前已有授权专利近500件。
 
  此外,在展区内,机器人乐队表演、泡咖啡的机器臂、配送机器人等我国企业推出的机器人也让人眼前一亮。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相关知识产权的布局也愈发完善。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与美国处于同等数量级,特别是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等应用层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催生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去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i智库与重庆永川凤凰湖智能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机器人知识产权蓝皮书(专利篇)》显示,近10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围绕机器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13.7万件,排名全球第一,约占全球总申请量的30%。
 
  “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发展有目共睹,目前已经在全球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与我国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在新兴领域大力开展创新研发密不可分。特别是我国自2008年起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国人对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得到了提升,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布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核心专利布局需加强
 
  “从第一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我就参与其中,今年已经是我第四次来了。4年的展会充分体现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一些工业领域,机器人的研发运用已经十分成熟。”作为从事服务机器人研究,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副教授左国玉深有感触。
 
  但他同时表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后,尽管技术的普及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核心技术不足、机器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仍然突出。“一方面,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布局虽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大多集中在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领域,其中的核心专利依然较少。另一方面,我国一些机器人专利的利用率还较低。这些都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强。”左国玉认为。
 
  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已经在机器人领域开展了相关工作,力求补齐短板。深圳市工业机器人专利联盟成功组建了全球首个工业机器人专利池,现已入池近百件专利,并与粤科国联进行了知识产权运营的探索,积极建立知识产权金融机制。东莞研发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和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商已有约70家,计划通过专利导航摸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专利布局,找出技术发展路线图,掌握专利在全球同行业企业中的分布情况。
 
  “我国在机器人研发与制造领域起步较晚,要实现完全的技术领先还需要一个过程。既要看到目前我国在机器人领域仍然面临的问题,也要看到我国机器人领域整体进步与迅速提升的创新势头。”曹新明建议,我国机器人领域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积极与高校展开产学研合作,促进专利转化。同时,我国也应加紧机器人领域相关制度建设及标准的制定,让创新的方向更加明确。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