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工业机器人同质化严重,高喊创新却困于千篇一律
工业机器人同质化严重,高喊创新却困于千篇一律
2020-7-7  来源:--  作者:-
 
       近几年来,工业机器人相关报道总会表达一种观点: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整体保持上涨的趋势。而成果背后,无数企业破土而出,也一定有很多企业落魄消失。从前,我们会对比工业机器人保有量领先的韩国,由此对中国机器人的未来产生巨大的野心,似乎瞬间就可以看到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宏伟发展的情景。
  
  
       但是,豪言壮志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当时,韩国工业机器人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平均5家供应商只有1家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我们当时忘记了思考,在迎来机器人突围之前,工业机器人厂商做好“灭亡”的准备了吗?
  
       实际上,我们常说工业机器人“突围”“突围”“突围”,似乎这是一件类似于跑步比赛百米冲刺的事,振奋人心、势在必得。实际上,国产工业机器人真的“突围”了吗?个中滋味苦楚,恐怕只有身在其中的机器人厂商们深有体会,尤其是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的小企业或者新企业。
  
       工业机器人同质化严重,高喊创新却困于千篇一律
  
       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在商品同质化基础上的市场竞争行为称为“同质化竞争”,可指某个领域存在类型、制作手段、制作流程、传递内容大致相同的各类信息的现象。
  
  
       简而言之,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同质化”就是指市场上的机器人产品在性能、技术等方面十分类似,甚至基本一致。换句话说,各个厂商都在研制产品,实际上核心技术、生产目的都是一样的,所以市场上的产品雷同,没有表现突出、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
  
       虽然新技术和利好政策每天层出不穷,创新的口号也各有不同,但是反观机器人的成果,除了一些高校能够做出一些成果(但是转化率不高),很多企业基本都是在现有常用技术和成果的基础上变动,外表大相径庭,但是其实质相差不大。
  
       同质化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
  
       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起步较晚,201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10台/万名工人,同样乘风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18年这一数据提高至140 台/万名工人。增幅显著,得益于大体量,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确有着可观的市场空间,但前景可期显然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
  
       目前中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多家,但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且总体规模较小、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各地还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低端过剩已现端倪。
  
  
       此外,全国各地都在打造特色机器人小镇,都像是旅游产业园模式,却没有打造真正从事技术研发、具有专业性机器人园区。大手笔的投入,营造噱头,真正服务于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却寥寥无几,打着机器人的名号大搞旅游开发、观光游览项目,小镇或园区内技术支持少。尽管基础设施和生活、生产服务必不可少,但是大量资源都浪费在周边产业上,就以服务机器人发展为目的来说,还是过于浪费了。
  
       技术门槛限制导致同质化,价格竞争“白热化”
  
       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中,上游是关键零部件生产商,减速器、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基本都被几家大型厂商占据,其他较小的厂商只能夹缝中求生存。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机器手臂、腕部,有些本体还包括行走结构,作为机械传统和支撑基础。下游是系统集成商,我国的机器人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这里,主要是根据应用场景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每一个机器人生产出来之后,必须要经过系统集成,才能投入到下游的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产业,为终端客户所用。
  
  
       以上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但是在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上,国内还没有太多能提供可靠的减速机等核心部件的企业,产品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核心部件需要进口,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也没有议价能力,导致国内机器人制造成本较高;中游方面,本体等核心技术,很多也被外资品牌控制,无法大展拳脚,所以大量企业只能集中在下游,在系统集成上互相竞争。
  
       技术的不足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所谓的机器人企业往往都是靠系统集成来盈利,机器人商都是系统集成商,归根到底还是在为别人施以方便。
  
       减少同质化现象,需技术创新赢得话语权
  
       想要加强国内机器人市场的话语权,技术创新是关键。
  
       产业链不完整,导致国产机器人在高端市场上被边缘化,最主要原因在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方面偏弱,能够做出机器人本体,基本也是在模拟国外机器人产品,在它们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想要获得话语权,就要进行创新。着力解决核心关键技术方面技术优势不够明显的问题。一方面,知名的高校是科研最好的基地,许多高校汇集行业研究精英,但是成果转化落地困难,企业完全可以与高校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许多资金有限或专业高校资源不多的,也可以与当地一些职业学院合作,作为人才培养、输送的基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学校开设了机器人有关专业,取得了有关成果,企业方面可以多多关注,寻求合作。
  
       杜绝急功近利,减少下游低端产业同质化
  
       国内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化加剧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思维作祟。系统集成商相对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和中游的机器人本体来说,短期投入产出比更加可观,因为很多企业进入机器人行业首先选择系统集成,并且希望快速分得一杯羹。
  
  
       然而,过多的系统集成商和市场对系统集成的需求并不匹配,没有行业积累的集成商也很难处理客户需求,另外,从厂家付款到终端安装之间,需要由系统集成商垫付,因而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的集成商难以扩大规模,只能做到收支平衡。
  
       刚才提到的市场有限,使得集成商之间竞争激烈,无数企业涌入这个行业,又无数企业不得不做出让步,于是良好的产业生态无法形成,造成了长期的恶性循环,自然无法发展。
  
       企业还是应树立错位竞争的理念,不妨加强对机器人上游产业的投资,加快核心部件的研发,在机器人产业链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有效破解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化格局,实现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机器人行业想要解决同质化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创新,避免在下游系统集成商领域画地为牢,依靠周边高校合作、中外企业合作以及多年的经验积累,向中游上游产业链靠近。此外,避免扎堆竞争,进行错位竞争,合力打造良好的行业生态,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把握好机会和风口,工业机器人的未来才可期。




       (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