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 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
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 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
2021-1-5  来源:--  作者:-
 
  
去年工博会上,中科新松机器人调酒师调制鸡尾酒
  
       总投资6.9亿元、年产万台工业机器人的上海新时达智能工厂在嘉定投产;全球机器人巨头发那科和上海电气合作的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开工……近来,上海机器人产业捷报频传。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面对疫情逆势上扬
  
       去年对于机器人行业是不平凡的一年。“受汽车行业下滑、新冠疫情冲击等影响,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一度面临下滑危机,但像新时达、中科新松等头部企业积极化危为机,实现逆势上扬。”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表示。
  
       面对疫情带来的面对面沟通难,新时达在工厂搭建起与客户应用现场相同的应用场景,对标国际一线品牌的技术水平,销售、市场、工程和研发团队通力配合,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尤其是在机器人核心技术——运动控制学算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防疫形势严峻的去年4月,新时达码垛机器人SP120/2400节拍突破1000包/小时,相比原来提升幅度达到54%。9月工博会期间,这一指标更是突破了1200包/小时,实现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并跑。新时达电气董事长纪翌透露,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约765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36.64%。
  
       中国最大的七轴机器人生产企业中科新松,着眼于小批量、多样化需求趋势,去年新推出的GCR5协作机器人,负载5公斤、臂展910毫米、关节角速度达到225度/秒、重复作业精度高达±0.03毫米,是目前行业内速度最快的协作机器人。
  
       中科新松总裁杨跞说,“去年虽然国外需求放缓,但国内需求不断释放。”国内的汽车主机厂、芯片整机柔性化生产、医疗机器人手术试验等多个场景,成为去年公司的主战场。
  
       国内制造业的复苏势头拉动作用已开始显现。去年12月初,占地约431亩、总投资达15.8亿元人民币的上海发那科三期工厂在上海正式开建,这将是发那科集团继日本外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基地,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总经理钱晖表示,去年企业在全国的销量创历史新高。
  
       服务机器人迎黄金十年
  
       工业机器人在逆境中寻找机会,服务机器人则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医疗、商业、教育及民生等机器人应用领域,涌现出达闼、高仙等一批行业新秀。
  
       “订单来不及做,需求超乎想象。”达闼机器人董事长汪兵坦言,自疫情以来,他几乎每天都盯在现场赶进度。作为国内服务机器人的龙头,达闼机器人在疫情中的突出表现,让其成为“抢手货”。在武汉,达闼机器人仅用一周就打造了全国首个“智能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在云端大脑的智能调度指挥下,通过医护机器人、巡防机器人、清洁消毒机器人、运输机器人和测温机器人等24小时在线运营,实时提升整个方舱医院运行效率;在上海,达闼5G云端清洁消毒机器人在上海儿童医院,高效、自主完成医院内的清洁消毒任务,降低工作人员工作时长,避免交叉感染。
  
       目前,达闼机器人在上海的智能柔性关节SCA生产及机器人产线已进入量产阶段。汪兵说,现在就盼着在闵行的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能够早日竣工,以期打造世界一流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
  
       诞生于浦东的钛米机器人也在抗击疫情中异军突起,多功能消毒机器人成为“爆款”,来自医院的订单增长迅猛。钛米机器人总经理潘晶表示,目前,钛米的数百台、近十款医疗机器人产品已经应用到国内两百余家大型三甲医院。瞄准“医疗机器人”这一方向,钛米正在冲刺科创板。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戴柳表示,在机器人行业发展中,服务机器人属于后来居上,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几乎同步。作为制造业与AI结合后的显性终端产品,随着中国AI技术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服务机器人也将迎来未来十年的黄金增长期。
  
       推进行业固链补链强链
  
       经过前些年的高速增长,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上海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柱。
  
       如今,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球规模的1/9左右,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均设立了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国内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时达、新松、科大智能等纷纷扩大投资布局。同时,小i、达闼、高仙、钛米等一大批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快速成长,崛起为新一代的产业生力军与技术策源地。
  
       与之相伴的是日益完整的产业生态。复旦大学成立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致力于形成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智能终端和以机器人为智能终端的新产业研发经济模式。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先进机器人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等,也正助力上海机器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在空间布局上,上海机器人产业初步形成了“3+X”的空间布局,“3”是指嘉定区、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工业园以及浦东新区,“X”是指多个产业园共同发展。浦东日前正式对外发布机器人产业地图和“一谷一园”规划,计划在张江、金桥分别形成3.9平方公里和5.5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空间,打造全球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医疗机器人高地、离散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功能服务平台集群,形成跨界融合发展生态。到2023年,将浦东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顶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总体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对于上海机器人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速扩大机器人在各行各业推广应用,打造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标杆项目,在全市范围开展“10030”专项工程,借助机器人赋能,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制造工厂,带动新增10000台机器人。
  
       同时,加快服务机器人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和推广应用,聚焦医疗、教育、安防和客服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企业,力争培育3至5家服务机器人国内龙头,打造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高地,支撑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





       (来源:新华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