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上海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节后开工,机器工人玩转智能工厂
上海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节后开工,机器工人玩转智能工厂
2022-2-9  来源:-  作者:-

  
 
        新年伊始,不少返乡过年的工人还没复工。对生产订单排得很满的上汽乘用车临港工厂来说,应对这种情况并不慌张。在这里,机器人“当家作主”,车身车间的477台焊接机器人,可实现全自动依次拾取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焊接;总装车间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准确找到不同车型对应的发动机,运送到生产线上,实现多款车型混合生产,平均每76秒1辆整车下线。

        智能工厂是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涉及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集成应用。上海正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从“高大上”到“小而美”

        “我们在上海临港、南京浦口、郑州经开、福建宁德都有工厂,春节放假安排都不一样,但所有的生产计划在一个后台系统里都是互通互联的,对复工情况我们早就‘心中有数’。”上汽乘用车信息系统总监杨敏介绍,“智能工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套用任何模式,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临港工厂,每一辆新车都需要经历30秒4000张特写照片的考验。通过17组相机同时对外饰零件拍照,系统能实时对在线车辆的所有外饰件装配情况自动防错与报警。

        临港工厂建成了国内首个“黑灯工厂”无人车身车间示范生产线,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是流水线上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率的呈现,但这也只是数字工厂的一个环节。”杨敏认为,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十分复杂,数字工厂的建设,使整车企业能与零部件供应商高效协同,降本增效,最终目的则是“用户导向”。

        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手段,上汽乘用车解决了用户在疫情常态化下,看车、用车、修车、养车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新上线的“数字化营销透明订单”,让用户可通过手机APP在云端实时了解爱车制造过程,实现了用户与生产制造的互联互通。“数据驱动融入生产经营全链条,让制造业的数据发挥价值。”

        今年,上海将按照金字塔结构,根据标杆性智能工厂引领、智能工厂示范、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推广三个层级,形成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其中,既有高大上企业,比如上汽乘用车已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称号,处于金字塔顶端;也有“小而美”企业,比如兰宝传感科技,建成了3条全自动生产线和3条柔性生产线,和上下游企业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在疫情期间国外一部分传感器企业停产、减产的情况下,抓住机遇,获得了更多的订单,目前在“离散型传感器”细分领域成为隐形冠军。

        有望率先发布城市机器人密度

        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下,工业机器人、高度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被加速激发。“机器工人”与在沪员工协作生产,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从容。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83台/万名工人,高于全国246台的平均水平。如果将这一指标对标全球来看,已经超越排名第四的德国(371)。

        在嘉定的上海新时达,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在批量生产和组装“自己”。这家已成立20多年的上海本土企业,是上海自主品牌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公司。目前,旗下4家工厂都在建设数字工厂,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近千台/万名工人。

        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参考。上海今年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发布机器人密度的城市。

        按照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6500亿元,重点细分领域从国际跟跑、并跑转向领跑。而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上海要在推动工业机器人升级、扩大服务(特种)机器人规模、突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三方面发力。今年是《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收官之年,专项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

        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一。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平认为,这说明上海正在形成产业高端化的态势,反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智能工厂的建设,将为上海工业的持续高质量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