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螺纹加工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螺纹加工机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螺纹加工机床网> 热点新闻>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变化和经济运行分析
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变化和经济运行分析
2016-1-4  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作者:-


      【编前】在12月23日召开的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第七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向大会作了题为“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变化和经济运行分析”的报告,综合国家、行业的统计资料和海关进出口数据,阐述了近期市场变化和经济运行情况,对明年情况做了基本估计,并与在座的企业家们分享了自己对行业未来的几点看法。报告全文如下。

  

    综合国家、行业的统计资料和海关进出口数据,从市场变化和经济运行情况、对明年情况的基本估计、企业关注和几点看法三个部分介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变化和经济运行分析情况。
 

     一、   市场变化和经济运行情况
 

    2015年是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和经济运行进入下行通道的第5个年头,与前几年相比,行业承受的下行压力强度更大,范围更广,整体形势比较严峻。
 

      1、2015年行业景气度指数
 

      从2014年开始,协会尝试采用景气度指数分析方法(类似PMI指数)来具体评估我国机床工具制造业的景气状态,以期为行业企业的经营者判断形势,制订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为此我们面向行业企业经营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采用指数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从而形成了机床工具行业景气度指数。2015年底,我们又向行业200多家重点联系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共有81家行业企业返回了调查问卷。返回调查问卷的企业分布(样本分布)如下:从分行业看,金切机床,金属成形机床,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工量具和铸造机械企业数占比分别为52%,20%,13%,11%和4%;从企业所有制性质看,国有和集体控股,私人控股,其它,外资和港澳台控股企业数占比分别为45%,31%,17%,7%。样本企业分布具有相当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下面从不同角度分析2015年与去年同期的行业景气度指数及对比情况。2015年行业整体景气度指数仅为34.5%,远低于50%的分界线,并且与2014年相比显著降低8.8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的景气度情况看,2015年各分行业的景气度指数均低于2014年。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为36%,与2014年相比小幅下降3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为33.3%,与2014年相比陡降30.4个百分点(降幅达47.7%);工量具为21.4%,与2014年相比陡降29.3个百分点(降幅达57.8%);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为31%,与2014年相比大幅下降15.8个百分点(降幅达33.8%)。景气度指数下降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金属成形机床(30.4个百分点),工量具(29.3个百分点),功能部件与数控系统(15.8个百分点)和金属切削机床(3个百分点)。以上分行业指数和对比情况基本符合行业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实际趋势。
 

      从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景气度情况看,2015年各类所有制性质企业的景气度指数均低于2014年。其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为36.7%,与2014年相比显著下降9.8个百分点;私人控股企业为34.5%,与2014年相比大幅下降22.4个百分点;外资和港澳台控股企业为23.9%,与2014年相比陡降43.3个百分点;其它所有制性质企业为32.6%,与2014年基本持平。景气度指数下降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外资和港澳台控股企业(43.3个百分点),私人控股企业(22.4个百分点),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9.8个百分点),以及其它所有制性质企业(0.1个百分点)。其中,外资和港澳台控股企业的下降幅度值得特别关注。
 

       从企业经营基本要素角度看,2015年,除环境要素外,所有基本经营要素的景气度指数均低于2014年。其中,订单仅为17.8%,与2014年相比大幅下降21.6个百分点;经营为31.2%,与2014年相比小幅下降2.6个百分点;成本为47.4%,与2014年相比小幅上升2.8个百分点(唯一呈现回升的指数);环境为57.8%(唯一呈现扩张的指数),与2014年相比下降4.5个百分点。由上述子指数不难看出,订单不足是影响行业运行最为突出的矛盾,并且订单指数的具体数值(17.8%)反映订单景气度已经呈现极度收缩的状态。
 

      对2016年预期指数为38.2%,与2014年相比显著下降了9.4个百分点,反映了行业企业对明年的情况普遍持不乐观的估计。
 

      2、市场变化和基本特征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机床工具消费市场和行业经济运行经历了大起大落,堪称跌宕起伏的过程。下面我们选择三个典型分行业从两个不同角度简要回顾一下这一过程。
 

      首先,是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市场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2010、2011两年的迅猛增长阶段,以及从2012年开始的增长停滞和持续下降阶段。其中,停滞和下降阶段还明显形成3个台阶(2011-2012,2013-2014,2015至今)。这和我们的市场感受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是金属切削机床消费市场的变化过程。金切机床分行业是机床工具行业中经济规模最大、地位最显著的产业领域。从变化趋势上看,金切机床消费市场变化过程与金加机床整体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其变化幅度更大一些。
 

      接着,是金属成形机床消费市场的变化过程。从变化趋势上看,金属成形机床消费呈现出与金加机床和金切机床明显不同的走势。大致表现为三个不同阶段,即2010、2011两年的迅猛增长阶段,2012-2014年的平稳增长阶段和2015年的明显下降阶段。这一市场变化走势解释了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两大主机门类近年来呈现的运行结构分化现象,也反映了2015年金属成形机床景气度指数较2014年陡降30.4个百分点的背景情况。

       
      最后,是工量具消费市场的变化过程。从变化趋势上看,工量具消费市场的变化走势与机床相比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走势大致呈现三个阶段,即2010、2011两年的高速增长阶段,2012-2014年基本平稳阶段和2015年的明显下降阶段。这一变化走势也印证了2015年工量具景气度指数较2014年陡降29.3个百分点的背景原因。
 

      另外,从机床工具商品进口情况看,也能反映近年来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的变化情况。
 

      从近年来中国市场金属加工机床(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进口增速变化情况看,金切机床与机床整体的变化走势是一致的,而金属成形机床的进口走势则有所不同。总体看,机床进口增速反映的情况和之前分析的机床消费市场走势是基本一致的。
 

      从近几年工量具进口增速变化情况看,尽管切削刀具和量具量仪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但也和工量具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近年来,中国机床工具市场消费总量不断减少,这是事实,而且十分明显。但这只是市场需求变化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看到这个方面,肯定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在2012年底的年会上,协会曾经将这一轮市场变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两个方面,即:“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几年来的市场变化情况完全验证了这一概括,并且总量的减少幅度和结构升级的速度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总体讲,市场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结构性的。以市场变化最为明显的金切机床为例,其量的减少也是结构性的。如果和市场需求最高峰的2011年相比,目前普通机床的产销量已经下降至3成甚至2成。同样,如果与市场需求最高峰的2010年相比,目前重大型机床的产销量也已经下降至3成甚至2成。与此同时,用于智能手机壳体加工的小型立式加工中心则呈短期爆发性增长之势。
 

      具体讲,我们可以把市场需求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自动化成套,客户化订制和普遍的换档升级。关于上述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大家在市场中都有切身的感受,这里就不需要展开说明了。但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上述需求结构升级方向恰好与我国机床制造业的长期固有优势完全相反。我们最突出的优势或者说最拿手的看家本领就是以大批量的方式制造中低端的标准通用型单机产品,而我们最不擅长的短板恰恰就是按客户的特定要求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因此随着需求结构升级的不断加速,供需错配的矛盾就日益突出。
 

      从某用户领域近年进口加工中心的构成变化情况也能佐证中国机床市场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的事实。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用户领域进口加工中心中4轴以下商品所占的比例从2011年的51%下降到2014年的22.2%。短短3年时间,该数据竟然下降近30%!这其中当然有国产加工中心替代能力不断提高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该领域的机床需求结构在快速换档升级。
 

      3、2015年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5年无疑是全行业承受更大下行压力的一年。与前几年的整体下行相比,2015年的行业经济运行还呈现如下新特征,即,下降幅度再度扩大、下行领域全面扩展、内外贸双下降和全行业利润状况持续恶化。
 

      首先,从行业产销规模看,2014年行业经济运行下降幅度大幅收窄。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同比下降1.1%,降幅显著收窄8.7个百分点;工量具则同比持平。而2015年的情况则不同,预计金属加工机床全年同比下降8.6%,降幅显著扩大7.5个百分点;预计工量具全年同比下降4.8%,为6年来首次负增长(2009年增速为-22.8%)。
 

      其次,从下行波及范围看,2015年行业经济下行几乎波及全部分行业(仅磨料磨具除外)。除了下行最早、下行幅度最大的金属切削机床分行业外,2015年金属成形机床,工量具也开始进入下降范围,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等分行业的下降幅度均显著扩大。


      第三,从市场目标看,过去几年的行业下行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但出口市场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是这种情况在2015年发生了变化。2015年1-10月,除数控系统分行业外,全行业其它7个分行业的出口全部为负增长。预计2015年金属加工机床全年出口同比下降8.8%,为6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09年增速为-33%);工量具全年出口同比下降7.1%,同样为6年来的首次负增长(2009年增速为-14.2%)。
 

      最后,从行业利润水平看,由于连续几年的经济下行,相当部分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已经趋于恶化。2015年1-10月,行业全部8个分行业的利润总额均为负增长,且降幅很大。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分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4.9%!机床附件、工量具和数控装置分行业的利润总额也分别同比大幅下降91%、45.4%和35.7%。两年来,全行业亏损面一直没有低于40%,个别月份甚至达到50%!
 

      顺便指出,在影响2015年行业经济运行的诸多因素中,国内汽车和智能手机的产出变化对行业的经济下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总体看,2015年是行业发展进程中非常艰苦的一年。
 

      二、   对明年情况的基本估计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中央政治局会议(12月14日)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21日)确定的2016年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和政策思路,结合机床工具制造业的自身特点,我们对2016年行业发展预期的基本估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向好前景可期,转型压力加大”。现简要分析如下:
 

      1、 向好前景可期
 

      大家知道,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中心环节就是把握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大致平衡。我们注意到,去年底以来,尽管调结构的改革措施仍在不断推出,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尤其是实体经济的持续下滑,稳增长日益上升为宏观调控的重心。事实上,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稳增长周期,其标志就是在间隔两年以上时间之后,再次动用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2014年11月22日至2015年10月24日),高密度地连续实施了6次降息和5次降准,从货币价格(降息)和货币总量(降准)两个方面增加流动性,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强。我们注意到,这一轮高强度的货币政策实施,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应该说政策效果是有限的,至少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明显弱于2012年那一轮货币政策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至2015年11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下滑至6.1%,低于第三季度GDP增速(6.9%)。这是多年来不曾出现过的情况!
 

      非但如此,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运行的风险隐患也在明显上升。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虚火上升,而实体经济则无精打采。同时,金融领域的泡沫风险和实体经济的失稳风险都在明显上升。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制造业普遍的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库存高企,直接导致投资需求严重不足,而投资的持续低迷又必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从而使得产能过剩的矛盾更显突出。这似乎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循环怪圈。在圈外增加的货币流动性无法进入这个循环怪圈发挥积极作用,只能在圈外形成无效循环,并同时增加金融市场的泡沫风险。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在普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主要着眼于扩大需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已经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刺激需求可能使问题变得更糟。因此,需要重新认识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适度调整政策思路。
 

      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12月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因为这标志着决策层对中国经济主要矛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经济的总体把握更加科学和准确,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思路的重大调整。
 

      政治局会议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做出抓住关键点,打好歼灭战的具体部署,2016年要集中力量完成5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这些任务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抓手,且与机床工具行业关系密切。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前述的循环怪圈就能够得到破解,办法就是从圈内的产能过剩环节入手加以解决。尽管解决过程肯定是困难和具有一定风险的,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如果能够克服短期阵痛真正破解前述循环怪圈,中国经济的增长新动力就会得到恢复,这就是“向好前景可期”估计形成的主要依据。
 

      2、 转型压力加大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已经可以看得比较清楚,2016年不但是行业转型调整的关键之年,同时还将是全行业面临更大下行压力的一年,至少有两方面因素支持这一估计,一是全国经济运行的实际走势,二是明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机床工具制造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和固定资产投资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呈现连续下滑走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从2010年开始不断下滑;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从2011年开始不断下滑;而相对滞后的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则从2012年开始呈持续下滑走势(与机床工具行业市场和运行下滑完全同步)。至2015年10月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经下滑至10.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下滑至8.3%,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更是下滑至2%的超低水平。如此低水平的投资增长速度正是机床工具行业市场低迷的最直接原因。
 

      稳增长必须稳投资,当务之急是扼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势头,而要达此目标,仅靠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来唱独角戏肯定是不够的,必须有效扼制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快速下滑势头,并使其重获增长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视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库存高企的严重性,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布署,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消化房地产库存将作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两个突出关键点,要集中力量加以突破。但是我们不能指望这些工作一蹴而就,更不能指望当年见效,因此我们估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将维持下滑走势,至少明年上半年将是这样,这也必将为机床工具消费市场施加进一步的下行压力。
 

      我们必须注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提出,标志着决策层经济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这必将带来政策和操作层面的许多变化。毫无疑问,上述调整和变化对我们行业和整个实体经济而言都意味着新的环境改变,即,相对减弱的需求侧刺激强度,更为坚决和力度更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述环境改变一方面会为行业发展带来长期利好,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短期阵痛。受此影响,经济增长仍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承受更大下行压力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我们还必须看到,2016年市场也可能出现一些新的亮点。比如,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西部铁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会首先带动高铁、电力(包括核电)装备的市场复苏;再比如,受10月份需求端政策拉动(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今年10月份汽车产销量明显回升,11月份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还有国务院12月2日提出的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等,所有这些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必然带动相应领域的市场需求增长。
 

      三、   企业关注和几点看法
 

      1、  企业家的主要关注点
 

      协会根据景气度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对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做了一些统计分析。尽管这些情况和分析不可避免地受到问卷样本结构和问卷内容设计的限制,但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行业企业家群体在当前行业景气度持续下降背景下的主要关注点,现予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问卷反映和统计分析显示,当前情况下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共280条,其中主要问题有两类共7个(占比达到87.9%)。一类是企业外部问题共4个:包括市场需求不足、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用户违约或支付能力下降和市场秩序混乱、不正当竞争严重;第二类是企业内部问题共3个:包括资金链紧张、内部成本过高和人才缺失。上述问题中占比超过60%的最突出问题依次是:市场需求不足(25.7%)、资金链紧张(15%)、内部成本过高(12.5%)和国外同类产品竞争(10.7%)。据此分析,当前情况下企业家群体的主要精力投入在订单和资金上。


      问卷反映和统计分析还显示,当前情况下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共384条,其中主要措施有3类共10项(占比达到90.9%):首先是增收节支,包括控制成本、加强管理、减员增效和消化库存;其次是扩大市场份额,包括细分市场开发、加大市场开发投入和加强出口业务;第三是企业竞争力提升,包括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和质量控制。上述措施中占比超过60%的最主要措施依次是控制成本(17.2%)、加强细分市场(13.5%)、加强管理(13%)、加强质量(10.4%)和加大研发投入(8.1%)。反映出企业家群体的主要精力投向是资金、订单和竞争力提升。
 

      问卷反映和统计分析还显示,当前情况下企业向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议51项,其中主要政策建议有3类共5项(占比达到82.4%):首先是政策扶持,包括国家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倾斜;其次是降低企业成本,包括税收和融资政策;最后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  几点看法
 

      前已述及,主要由于问卷内容结构设计的限制,前述的行业企业家主要关注点反映的仅限于对当期企业经营的关注,并不能全面反映行业企业家群体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关于后者,我们有如下看法与大家一起讨论。
 

      1)  需要做长期转型调整的准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这是我们做好行业转型调整的根本指导方针。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还是中国机床工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所以绝不是通过短期努力就能一蹴而就的,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调整转型不仅需要克服长期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惯性,还要战胜利益格局调整产生的强大阻力,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探索许多我们所不熟悉的新东西。
 

      《中国制造2025》与以往很多纲领和规划的最大不同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理性精神的回归!《中国制造2025》对我们存在的差距做出了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对制造强国战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充分的认识,由此才制订出“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需要科学的精神,老实的态度,要打牢基础,靠不断积累,积跬步以至千里。需要克服浮躁和焦虑,不发热,不跟风,真正静下心来做事。
 

      弯道超车固然好,一招颠覆更加令人神往,但那毕竟是极小概率事件。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仅看到超车和颠覆那一刻的精彩和刺激,而无视人家长期卧薪尝胆,默默无闻的积累与储备。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清楚,我们必须做好长期调整转型的准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战略和行动才能做到理性和科学,从而效果才能是扎实有效的。否则,什么“智能制造”,什么“制造强国”,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2)  收缩战线,加强纵深应该是我们的基本战略选择
 

    现在看,“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绝不是短期的市场特征。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横向收缩战线,纵向加强纵深应该是我们正确的战略选择。本来我们的力量就不足,且对新的市场环境“水土不服”,现阶段我们是明显的弱者,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集中歼灭“敌人”,毛主席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反之,如果在当前情况下,还在盲目四面出击,只能由于兵力分散最终导致失败。做战略,必然包括进退和取舍的选择,否则,不可能是好的战略。
 

      3)  需要做一些根本性的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对机床工具制造业同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在我们这里,“供需错配”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行业自身不断深化结构调整。
 

      前面分析过,中国市场需求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自动化成套,客户化订制和普遍的换档升级。现在看,这些方向不是短期的,因为这些方向是用户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而上述升级方向所对应的要求恰恰是我们大部分企业最薄弱的短板,我们的看家本领更多地表现为用大批量的方式制造中低端的通用型标配单机产品,相应地,企业内部都有一整套长期形成的与这样的看家本领相配套的资源配置结构体系(组织、人力、运作机制、分配原则等),企业在市场上表现的不适应,本质上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体系的不适应。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特点,下决心对企业内部结构体系进行根本性的重构,才能逐步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反之,如果不触动企业内部过时的结构体系,仅仅在工作力度上下功夫肯定是不够的,会永远感觉力不从心。
 

      4)  已经到了从战略层面规划出口市场的时候了
 

      3年前,我曾经对产业出口情况做过分析,记得当时我得出的判断是三个字,即“小、低、散”。“小”是指规模小,这里更多地是指相对于内销的规模小,记得当年全行业出口量仅占总产出的一成左右(近几年已经有很大进步了);“低”是指结构水平低,这与进口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进口总量中,60%以上是机床主机,其次是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而在出口总量中,主机仅占三分之一左右的份额,且产品结构水平较低,约50%以上的出口是磨料磨具和工量具,其中磨料和低端量仪和刃具又占据很大份额;“散”是指市场目标分散,集中度较低。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企业宣传其产品远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实际上出口量并没有多少。机床工具产业出口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相当部分的企业还处于游击战的水平,即处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术状态。因此,我的研究结论是,我们行业的出口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需要去深入开发。
 

      我要说的是,现在已经到了对行业的出口市场进行战略层面规划和建设的时候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的开放已经开始由“引进来”为主的阶段向以“走出去”为主的阶段转变,而且势头很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亚投行等);二是新一轮的制造业转移正在进行中,所不同的是这一轮转移是由中国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个势头也十分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出口市场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在战略层面上对出口市场进行规划和建设,并且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