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镗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镗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镗床网> 热点新闻>智能制造更需要匠心传承
智能制造更需要匠心传承
2017-6-6  来源:转载  作者:-

      目前,中国也在不少领域取得了很多让世界瞩目的成就,如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飞机、超级计算机和高铁装备等。但在制造业整体上,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小、散、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稀缺等问题。为了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并且,采取了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的梯次推进战略。

    应该说,这既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又贴近实际、有的放矢。眼下有四个短板,制约着“中国智造”的发展速度:首先是核心装备受制于人,难以完全自主可控。如果罔顾大量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的现实,在不掌握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和制造工艺的情况下贸然行事,可能会演变为充斥着大量外国技术和装备的“智能制造”,无异于又一次“市场换技术”。

    其次是制造体系“缺心少脑”,空壳化空心化亟待解决。心是芯片,90%以上依赖进口。脑就是工业软件,高端市场的80%以上被国外垄断,国产软件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也不超过50%。

    再次是“四基”比较薄弱,影响质量品牌价值提升。“四基”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高档轴承、液压件、气动件和密封件等基本依赖进口。中国铸造已有5000年历史,产量连续16年世界第一,但工艺落后创新能力薄弱,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较高。

    最后是技能工艺和职业培训水平不高,工匠精神传承不力。一味大干快上,会造成高端技工紧缺、低端技工过剩,下岗多和就业难将在较长时期内共存。德国能搞“工业4.0”,不光是因为在汽车、机械、医药化工、光学、电机和电气等方面世界领先,还因为德国工人具有良好素质和复杂技能。

    即便国家对推进智能制造如此清醒审慎,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冒进苗头。但智能制造不是要将规模做大,而是要将原材料和智能物流等基础保障、智能制造和智能运维等内部架构做强,以提高劳动效率。智能化重在通过大数据对易发故障部位做重点监控,而不是密密麻麻的安装探测头,优化不好会降低效率甚至拖垮系统。又如在路径上,将智能化等同于自动化、信息化,买设备、购软件、建平台、上云端,大搞机器换人、搜罗一大堆数据,却不充分研究客户的需求,导致智能制造陷入形式化和运动化,反而提高了成本。

    再如在产品上,也要追求高大上。不提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高铁和北斗导航等,好象就没法谈智能制造。德国Festo(费斯托)公司在工业自动化和培训领域享誉全世界,最尖端的产品却是小小的气动元件。产品没有高中低之分,技术工艺质量等因素才决定了产品的高中低档次。智能制造时代,仍然甚至更加需要这种执着专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极致完美的工匠精神。在笔者心中,智能制造不管如何风云变幻,本质上仍是互联网+工匠精神,或言之智能化+专业化。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未必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但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离不开工匠精神。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