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人形机器人迎量产潮,是顺势而为还是“揠苗助长”?
人形机器人迎量产潮,是顺势而为还是“揠苗助长”?
Dec 19, 2024  来源:-  作者:-

 
       近日,智元机器人表示“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并透露年底计划产量接近千台。四川天链机器人也宣布旗下人形机器人开始了第二批量产。
 
      在此之前,国内的傅利叶、宇树科技等“老牌”机器人企业,以及北京中科慧灵、魔法原子等初创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宣布过有关机器人量产的消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11月底也表示过,未来“只有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三种机器人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
 
      量产看似是人形机器人厂商“秀肌肉”的好方式,但在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尚未发展成熟的今天,量产对企业来说,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和不稳定市场需求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如何平衡风险,不让量产成为“揠苗助长”式的发展指标,应当是这一波“量产潮”中,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小批量生产成主流
 
      “我们刚刚在上海交付了一台人形机器人,第二批的量产整机已经在生产当中了。”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天链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该公司第一批量产的人形机器人天链T1Pro已经基本交付完毕,第二批天链T1Pro的量产数量将在15台左右。
 
 
      一位北京人形机器人公司的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根据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供应链情况,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单批生产规模通常在100台以内。记者注意到,尽管智元机器人官宣年底计划产量接近1000台,但根据智元机器人当前披露的数据,截至12月15日,智元机器人累计产量已有962台。也就是说,在2024年最后两周的时间中,智元机器人的实际产量不到38台。针对实际交付量以及后续的生产节奏规划,截至发稿,智元机器人相关负责人暂未回复记者。
 
      已经宣布了未来量产计划的魔法原子和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的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确认,国内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还处在小批量生产阶段。“从市场和供应链层面来看,‘小步快跑’比较符合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节奏。”魔法原子相关负责人说。
 
      “要实现量产,机器人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资本实力、研发能力、工厂生产能力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掌如研究院院长何基永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离规模化的生产力还有一定距离,但批量生产对于一个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是一个能够证明自身整机供应链调度能力的标志。
 
      胡天链向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需要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团队。“在批量生产之前,厂商需要不断训练样机,确保算法和机器人本体的吻合。”胡天链表示,在今年8月天链T1pro投入批量生产前,团队也对样机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调整训练。
 
      “3月份整机出来之后,我们就针对关节承重、稳定性等方向进行了调整,并从6月份开始训练机器人的走路能力。”胡天链说,在调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收集数据反馈,对零部件进行微调,并且验证行走算法。“团队也需要在测试中不断确证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参数,交付前我们拿到的数据是天链T1pro能够在保证全身自由度71个、重量43千克的同时,达到145千克的负重深蹲。”胡天链说。
 
      单批次生产规模小,意味着单个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今年10月,马斯克在特斯拉的发布会中透露,规模化生产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成本将在2万美元至3万美元之间。不过,根据马斯克11月底在社交平台X中发表的言论,他似乎想将Optimus的单个生产成本压缩在2万美元以内。
 
      “要把它的成本降到2万美元将会极其困难,这一点绝非易事,但最终还是会实现的。”马斯克表示,要达到这个成本目标,Optimus的年产量需要超过 100 万台。
 
      “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厂商在成本控制层面还是有机会做得更好的。”一位川渝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的高层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随着国产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的自研零部件占比逐步扩大,在小批量生产的前提条件下,依托国内的供应链优势,当前已经有企业能够做到人形机器人的单个生产成本在20万元以内。
 
      大脑仍是前提
 
      比起规模化的商业应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似乎有更加清晰的未来。实际上,早在2023年11月,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经透露旗下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经实现量产,并会率先在康复陪护等民生场景中落地应用。傅利叶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截至今年10月,GR-1已量产交付超过100台。
 
      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在发布双足人形机器人灵宝CASBOT 01后,也宣布将在明年迭代1-2轮之后进行小规模量产。12月初才刚刚发布第一款人形机器人的国产厂商魔法原子也透露将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小规模量产,在工业和商业服务场景中进行小范围落地。
 
      “人形机器人当前在落地层面还是需要市场验证,因此企业在批量生产前期也会更多地选择半结构化场景,比如汽车、3C电子等行业。”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这些行业的柔性化供应链能够给机器人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反馈。
 
      胡天链告诉记者,天链T1Pro第一批产品主要的市场购买方为高校、AI智能方向的公司和3C企业。“我们也和其中的部分买家达成了一些协议。让机器人在一些场景进行走路、识别、搬运等任务时,后端也能不断采集新的真实数据来强化、调整算法。”胡天链透露,由于重量轻、体积小、负重大的特点,企业也瞄准了一些军工场景,“我们的市场需求比较明确,因此也会在后期分批次推出不同产品线、不同价位的机器人向市场销售”。
 
      批量生产之后,完全由机器人主导的工厂也不再仅存在于想象之中。据了解,当前,智元机器人已经在临港奉贤打造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并布局了具身数据采集工厂,用以提升机器人性能。在马斯克的设想里,到2025年,特斯拉工厂内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他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
 
      人形机器人量产看似是企业“秀肌肉”的好方法,但在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发展还不成熟的当下,匆匆开启量产,是否是“揠苗助长”的行为?一位汽车产业端人士向记者表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形机器人,显然不是产业端想要看到的具身智能终局形态。
 
      “在大脑的泛化性问题解决之前,人形机器人量产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袁帅指出,相对于已经大范围落地应用的工业机器人而言,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在各个场景之下的通用能力。“如果无法攻克这一问题,批量生产的人形机器人最终的归宿仍可能是‘自产自销’。”袁帅建议,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本体厂商应该尽快达成紧密合作,利用本体的量产优势,来实现人形机器人大脑层面的突破。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